科研报国 心在飞翔
科研报国 心在飞翔
——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籍乡贤沈春林
2016年07月15日 07:50:37 浏览量: 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陆军
人物名片
沈春林,浙江上虞东关人,1954年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学院航空仪表与自动器专业,1958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中国飞行控制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成为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他也是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IEEE学会高级会员,曾多次受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大学邀请进行学术访问,曾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任教。
沈春林长期致力于飞行器控制的教学和科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培养博士生、硕士生80余名,被列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国际名人传记”。其研究涉及数字控制系统、精确制导、低空飞行与突防技术、网络与控制技术、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数字虚拟人体技术、虚拟现实在军事上的应用、虚拟现实在医学上的应用等领域。
联谊会秘书长与乡贤探讨科技回归工作
走出家乡,登上科技大舞台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春林教授被称作南航的科研“不老翁”,这不仅是因为沈老进入南航已有近50年的学习科研工作经历,更是他的学术成就早已蜚声国内外,成为我国制导与飞行控制领域的翘楚。在南京虞商联谊会秘书处,今年81岁的沈老精神矍铄,讲起自己的经历和家乡上虞,处处体现出他炽热的科研情怀和爱乡情结,随意中蕴藏着非凡,质朴中透出了大气。
1954年,沈春林考入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航空仪表与自动化专业学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我非常幸运,一毕业就参与了学校无人机研制,这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无人机研究工作。”
打那以后,沈老就与飞行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算来至今已近50年,他庆幸自己虽然在学术研究上有过波折,但好在一直持续下来。
“那时,虽然研究条件非常有限,但我们的无人机研究还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1961年,无人机搞出了样机,可以进行表演及室外演示,可好景不长,正当研究深入推进时,已进行了2年多的研制任务被‘叫停’了。”
1966年文革爆发后,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期间,作为国防项目,学校接到国家下达的“长空一号”无人机研制任务,沈春林便参与到该型号的研发工作,主管控制系统。
“从系统研制,到试飞验证,再到飞机定型,整整耗时8年,一个个棘手的技术问题把我们搞得 ‘头破血流’。”沈春林说,参研人员把“长空一号”研制过程形象地称为“8年抗战”,其研制的艰辛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以后,沈春林迎来了科技的春天。为了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1981年沈春林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电器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学习。2年半的国外访学结束后,沈春林一边教学,一边开展低空突防中的地形跟随技术研究,在该领域的研究长达7年之久,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上世纪80年代末,二维平面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了,沈春林便带领学生开始了三维立体技术研究。在完成了首个“863”子项目后,沈春林转而承接了另一个“863”子项目,进行真三维技术研究。2005年,沈春林在国内首创了“真三维立体显示系统”,这项技术在空中管制、虚拟现实、卫生医疗、传媒广告、地质考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直至2006年退休后,沈春林仍然指导学生和企业进行真三维技术、高效太阳能发电系统、数字水幕墙、工业无人机等课题的研究开发,参与了3个“863”基金项目,他说:“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科研是我唯一的爱好。”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