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家政女工安翠萍的“教授”之路

2016年07月11日 11:00:07 浏览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屈婷

 135503255_14681948230151n.jpg

  安翠萍

  52岁的安翠萍,在暮春时节,买了她人生第一件旗袍,因为“好看”。此前,她从来没有为了自己“好看”而打扮过。

  安翠萍有很多身份:父母五个子女中的老四;妻子和母亲;西安某电视机厂的流水线女工;带孩子的“阿姨”,但唯独没有做过她自己。

  当售货员说她穿着好看,劝她买下旗袍时,她很犹豫。身边的丈夫却说:“好看就买了吧。”这让她心生欢喜,也大感意外。她说:“我们做家政的,穿的从来都是方便干活的衣服。”

  这件深蓝色的丝质旗袍,下摆印着粉紫色的牡丹。穿着它,安翠萍站在北京CBD一家书店的聚光灯下,说:“要把姐妹们的苦难和奉献都讲出来。”

  她要讲的,是十年里一个个钟点“熬”出来的故事。这些北京、西安、济南三地家政女工的喜怒哀乐的故事被写进了《怒放的地丁花》一书。作者高欣说:“最打动我的,是她们作为女性,所爆发出的那种坚强而隐忍的生命力。”

  权利的觉醒

  香港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长期关注家政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经理王英瑜说,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中国有超过2000万的家政女工。她们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月嫂、钟点工、家庭护理、保姆等,最常见的计薪方式是钟点制,一般都是先干活,后付钱。

  王英瑜认为:“家政女工是劳动力市场的边缘社群,她们承受着身为基层工人及女性的双重弱势和压力。”

  面对形形色色的雇主,如何维权是家政女工入行之初遇到的考验。山东农民高云英13年前到济南时,“过个马路都吓得心惊胆寒”。在雇主家,她吃饭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别人嫌她吃的多。结果,因吃不饱,而患了胃病。

  一天,高云英晒被子,摔了一跤,腿骨折了。雇主装没看见,她咬牙一声不吭,晒完被子,洗好衣服,独自去了医院。那天去医院时,高云英却觉得那条马路那么长,再也忍不住,哭起来。“那一瞬间我就想,为什么做家政这么难?”

  来自内蒙古的张蕙兰用7年时间,才解开做第一份家政工时受到的羞辱。她说:“老人脾气古怪,处处刁难我,饭也不让我吃饱。”张蕙兰想走,老人让她打开行囊检查,怕她偷东西。张蕙兰照做了,跑回家政公司,见到老师就哇哇大哭。

  2012年,张蕙兰机缘巧合,加入了地丁花剧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家政女工组成的话剧表演团体,上演的剧本多来自她们的亲身经历。一开始,张蕙兰很胆小,任何活动都站在一边看,一句话不说。直到2014年的一天,她才开了口,说起这段经历,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剧社姐妹却告诉她:“这事不是你的错!”

  那以后,张蕙兰慢慢变了,开始敢于和雇主平等交流,眼神也不再躲闪。她说:“家政工给我带来的好处,第一是把我锻炼好了。”

  如今的高云英,依旧爱笑,爱唱歌。在她老家济南大涧村,80%的中青年妇女都到城市做了家政工。作为前辈,高云英在培训年轻人时总说,咱们吃亏不吃“气”,受点委屈不要紧,但不要看不起自己,更不能为了挣钱“作践”自己。她还编了一组三句半,其中一段说:彼此理解要信任;工作不分贫与贱;高高兴兴把家还;真好!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