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校大学生成公益创业中最活跃群体

2016年10月18日 18:02:47 浏览量: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黄淑仪 张柳静

  呼吁

  2

  社会认可程度有待改善

  每个人从事公益创业的初衷不尽相同,这也就招致了不同的声音,有赞同,也有非议。有人认为公益是“作秀”,也有人认为公益就是“官办”。这些都影响了公益创业的公信力,也影响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关于“是否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教育”,《报告》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公益青年都认为应该推行公益创业教育。其中,38%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是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可以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3%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方式,36%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教育的公益性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而另一方面,社会公众是否了解公益创业,是否真正支持新型的创业方式,也会影响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我国当前公益还欠发达,社会责任意识也有待提高,还无法让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兼顾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公益创业创新模式。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也面临着如何获得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问题。

  在没有社会公众以及社会舆论支持的状态下,公益创业者们将很难有信心进行公益创业。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益创业者都出自于高校。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相关课程,是否对学生传授有关公益创业的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公益创业者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

  对此,邓保国教授表示,社会成员对新生事物的排斥、社会舆论的冷漠等都很容易打击公益创业者的热情。“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一个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不然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邓保国认为,由于融资渠道、法律政策等原因,公益创业往往比商业创业更困难,“他们需要跨越更多的阻碍。”

  除了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益创业的先进经验外,最重要的是探索出公益创业的本土路径。邓保国认为,“首先要有法可依,但光有立法还不够,还得看它们在现实中的践行效果。”另外,“大学生要通过运用社会资本来推动社会创新,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贡献出他们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最终实现更大的社会效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学生公益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创业趋势,推动着社会的公平和进步。“我们应该建立起更多的信任与合作。”邓保国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一定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因为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将不仅对公益创业有益,还能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多的信任与合作,这将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