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家风好故事,听听金华的党员怎么说

2016年12月28日 12:01:38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李津整理

  家风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立身之道、处事宝典。

  好家风涵养文明,引领民风。

  故事一:婺剧事业,要走到底

  金华婺城区西市街社区党员 朱芸香

1.jpg

  我叫朱芸香,父亲是义乌农村锣鼓班的二胡手,不仅能拉一手好琴,更能惟妙惟肖地演唱旦角唱词。受父亲的影响, 8岁跟随父亲学习婺剧。从我学戏的那天起,父亲就教育我“要演好戏,演好看的戏,为人民大众服务。”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我始终记住父亲的这一句话,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一辈子都在为婺剧、为金华的演艺事业辛勤奔忙。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我很快成长起来,196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二度梅》、《花田错》、《杨八姐闯幽州》、《送米记》等等近百个剧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人物性格。1963年演出《二度梅》,由于舞台灯光打歪,我从两米多高的桌子上坠下,导致腰盘骨断裂,并出现脑震荡,当时虽然脸被包住,但鲜血依然从纱布中渗出。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着把戏演到最后。

  父亲对婺剧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鼓舞着我,如今我家里是一个“婺剧世家”。丈夫王兆兴是金华婺剧团老生演员,现也退休在家。老头比我有才华,文化层次高,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少不了他的帮助和指点。过去演戏,我们会经常在一起切磋舞台效果、交流演出经验,如今老了,依然会为某些艺术细节而争吵。

  退休后坚持父亲的训导:“要演好戏,演好看的戏,为人民大众服务。”

  我自己对婺剧事业积极追求进取教育着年轻的一代。对两个儿子,我一直教导他们“婺剧事业,要走到底,走到头,不要半途而废”。同时要求他们做人要“孝敬、忠厚、诚实、勤劳、与人为善”,这个也就一直成了我家的家风家训。大儿子王晓文,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现是金华艺校的婺剧教师。小儿子王小平现任浙江婺剧团团长,担任剧团主要领导八年来,继承传统,大胆改革,带领剧团为婺剧事业发展做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贡献。

2.jpg

  小儿媳陈美兰,是中国戏曲“梅花奖”、“文华奖”得主,其对婺剧事业的痴迷和执着为戏剧界公认,无论是青衣、花旦、还是刀马旦,都得心应手。她以细腻独到的表演,优美甜润的唱腔,俊俏潇洒的扮相,灵活明亮的眼神,柔韧无骨的身段,将角色演绎得个性迥异、感人至深。我经常坐在台下看美兰排戏,并提出建议让其参考。有时看媳妇排戏如此辛苦,就心疼,美兰却说:“您经常教育我们,婺剧事业,不要半途而废。一旦认真,就会永远认真。人是需要精神的。”

  如今我的几个孙子们也长大了,他们会敲爵士鼓、拉二胡,更会演“小和尚”,那神态、动作、台步都十分逼真。正因为我一直坚持着“婺剧事业,要走到底,走到头,不要半途而废”的家风,我坚信婺剧的第三代、第四代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在我家脱颖而出。

3.jpg

   故事二:勤勉孝俭 良训治家

  义乌市社投集团党员 胡友大

  自幼我家境清贫,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我的舅舅楼森——一位义乌的“ 老乡镇”。

  高一那年,我收到舅舅亲自用小楷精心撰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字体刚劲有力,刚正不阿,舅舅用古人的修身之道引领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读完后,我从中明白了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

  舅舅现在87岁高龄,相继过担任教师、公社副书记、义乌县报道组组长等职务,成了义乌有口皆碑的好家风传承的标杆式人物。在舅舅影响下,我同样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孝俭当先的好家风,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陪侍卧病在床的父母,这无形中影响了自己的下一代。几年前,义乌网友“夏冰南子”一首草根诗《义乌欢迎你》感动了义乌城。我的儿子胡健磊当时14岁,正在稠州中学读初一,他看到后,也写诗一首:“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义乌打工很辛苦,一分一厘都是血汗的浇筑,一丝一毫都是智慧的凝固……”此诗还在《浙江日报》副刊发表,读完,我很是感动。

  每个成功的家庭必定有好的家风家训。而良好的家风家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筑,只有严格筑好家风家训,儿孙才能少走弯路。

  故事三:外婆的“死理”

  磐安县环境保护局党员  陈菁

  外婆离开我们已经整3年了,这些年,我时常回忆起和她相处的点滴,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还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她的善良与执着,教育着我家一代又一代的人。

陈菁3.jpg

  外婆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辈子要强,在农村里是一把主内主外的好手,在村里当了几十年的妇女主任,用她自己的话说:从大姑娘开始当妇女主任,一直当到老太婆。那时候,她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她告诉我:“每次去开会,识字的人拿笔一记,回去向村民传达,可我不识字,只能靠死记硬背,经常记住前面的内容又忘了后面,只得连夜匆匆忙忙去向隔壁村的同志那里打听。”所以,外婆横下一条心,认了一个“死理”,一定要让儿女读书识字,能读多少读多少,砸锅卖铁也不在乎,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让儿女读书,外婆瘦小的身躯每天去20里外的山上砍柴,然后背回来卖,甚至于一次砍柴途中不慎从山上摔滚下来,受了伤,最后落下了歪手腕的后果。即使被家里传统保守的太婆一根竹藤拐杖指着骂,外婆也只是笑着回答:“帮人家读就帮人家读吧,读书读在自己肚子里,谁都拿不走”。

  每年新学年开学的时候,是外婆的“苦难日”,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到处借钱,亲戚们被外婆为儿女读书不惜一切的“死理”动容,伸出援手。东拼西凑,母亲就是拿着借来的10元钱,和外婆自己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元钱,踏上去省城求学的路程,越走越远,一直到有了点出息。母亲经常对我说,外婆为了儿女,认准这个“死理”,苦了大半辈子,太不容易。曾有很多次机会,母亲可以选择所谓更好的仕途,但是她毅然放弃,选择一辈子从事自己的专业,用母亲自己的话说:外婆拼了命,不知吃了多少苦让自己读了书,学了本事,舍不得丢掉,也绝不能丢。

   故事四:对家忠诚 敢于担当 干净做人 

  金华开发区汤溪镇陶寺村党员 陶国庆 

  我叫陶国庆,因为我在1954年10月1日出生,所以父亲给我取名叫国庆。父亲是一名丽水防疫站退休干部,母亲是一名规规矩矩的家庭主妇,有个弟弟现在是丽水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父亲、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规矩”。我对“规矩”的理解就是“对家忠诚,敢于担当,做人干净”。直到我娶妻生女、挣钱养家,做了丈夫,当了父亲,也记得这条规矩,也是这样去做的。也因为这条规矩,支持着我走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候。

  1982年,当时的陶寺还在九峰水库没建的厚大溪边,我妻子丽珍在挑稻草时一不小心坠入溪里,昏迷两天后醒来瘫痪了。当时我们结婚才两年,小女儿5个月,大女儿也才2岁。我晓得那个时候丽珍心里更难过,所以我坚持安慰丽珍坚强生活下去,我会担当起这个家,照顾好她和两个女儿。从此,每天除了出去种田,还要按时回家给她们做饭,养猪,给丽珍擦身。我相信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到底。路嘛,咬咬牙总会走过去的。夫妻就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要懂的珍惜,有了家庭就要好好经营。后来丽珍的身体慢慢好转可以坐在轮椅上。对两个女儿,我们也一直教育她们做人做事要有“规矩”。她们从小也规规矩矩的,长大后当了幼儿老师,现在都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2007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村民也很支持我、信任我,选我当了村出纳、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现在九峰水库移民出来,在开发区的企业里找了份工作,还是坚持一日三餐回家给丽珍做饭,下班后除了给村里做做事情,每天还坚持推着丽珍一起出去看看、散散心。从那年,到现在,35年过去了,我的家还是很幸福。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