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残父亲的“借诗说理”家教风

“明灯彻夜照书房”的胡富生一家
2017年05月16日 09:21:54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249672178211763351.jpg

  我们的家训:寒门学子锥刺股 来日必能成栋梁

  常山县辉埠镇宋畈村村民胡富生,是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妻子打零工,一家四口,每月仅靠国家给予的“低保”特遇过生活。但胡富生志存高远,决心要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才,为国家作出贡献。而事实的确如此,目前两个女儿均是全国重点大学的高材生。

  家境如此贫困,缘何两个女儿培养得如此优秀?这都源于她们善于借诗说理的好爸爸和寒门靴子锥刺股的好家风相助。

  胡富生虽眼残,但心不残。他是高中毕业生,年轻时曾任过初中语文代课教师多年,具有相当丰厚的文史基础知识,而且记忆力强,口头表达能力也强。

  当女儿读小学时,他就朝夕与两个女儿在一起,以做游戏的形式,讲一些成语故事给她们听。成语讲得多了,就叫她们练习成语接龙;接着又讲些历史上的人文典故,启发女儿认识古代一些名人和事迹,丰富她们的历史知识;再进一步熟读古文名篇中的名句、段落,背诵唐诗宋词,力求能够作出口头评析。

  在学习文学的道路上,胡富生引导她们向中国古今几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学习,如:李清照、冰心等。这些文史基本功,都是胡富生在潜移默化、谆谆教导中进行的,既提高语文水平,又扩大人生视野,使两个女儿进入“发愤忘食,乐以忘优”的思想境界。

  到了高中阶段,每逢寒暑假,胡富生都要求两个女儿自拟作文题,各自写出20篇以上的假期作文,其内容要反映现实生活,鼓励她们到外面去观察自然景物,接触社会生活,了解民情动态,并把陆游教子的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讲给她们听,以诗教作鼓励。

  经过十多个寒暑假,几百篇作文的艰苦练习,写作水平大大提高,终于获得语文教师在作文评语中的赞赏:“优、优,他人所不及也。”

  胡富生家庭的物质生活是很贫乏,一日三餐,以粗菜淡饭过日子,根本没有余钱买零食吃。有一次,小女儿陪父亲到外面去散步,路过一家包子店,闻到一股肉香味。当时她很想买个肉包子解解馋,胡富生犹豫一下,然后温和地说:“爸爸没有余钱买肉包子给你吃,爸爸对不住你。回去爸爸讲个故事给你听听。”父女俩不得已只好回到家。

  胡富生以试探的口吻问女儿:“孩子,北宋时期有位文学家、政治家名叫范仲淹,你读过他的作品吗?”“读过。他写的《岳阳楼记》,我读过。”

  “好,那我就给你讲讲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两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朱家,但朱家也不富裕,无法供他上学。小小年纪的范仲淹只好一面帮人干活,一面自学。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每煮一次粥,等粥放凉成粥糕后,就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有时把一些韭菜切成碎末,再拌点盐当作菜吃。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划粥断齑’的故事。范仲淹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困苦生活中锻炼成长、成才的。”

  小女儿听了爸爸讲的‘划粥断齑’故事,很受感动。从此以后,姐妹俩拒绝外界诱惑,决心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力求上进。

  胡家两姊妹在物质生活贫困而精神生活富有的家庭环境中沐浴着无私的父爱,并在好家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才。

 

责任编辑:张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