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挑“摊子”的能人书记

2016年09月14日 19:13:23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强化队伍提升工作能力

  姚卫泉一上任就面临村班子成员不齐,队伍涣散等问题。为此,他多方工作,健全组织,配齐党总支成员,对下设三个支部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增强组织战斗力。因为村主任岗位空缺,他成立工作组暂代村主任职能,一些需要民主决策的事情,由工作组成员暂代。以老党员、老干部为骨干,成立了中心工作组、安全生产企业组、新村建设管理组等三个工作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针对7名“两委”会成员都是新同志的现实困难,采取新老同志结对的办法,加强沟通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抓干部带群众、抓党建促发展、抓党风促民风,把村支部建强起来,把党员发动起来,进一步提高村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精准施策化解各类矛盾

  刚接手圣驾桥村时,村内矛盾突出,工作推进难度很大。姚卫泉坚持从矛盾源头着手,他放弃休息时间,分批走访农户、老党员和老干部。在3个月的深入走访交流中,给自己布置了多重任务,除了掌握村里现状、熟悉人员,更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点,增强村民的信心。村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矛盾积怨较深,处理的方式自然各有不同。走访后,姚卫泉认定,要想快速走出困境,必须坚持“依法治村”。在经营企业时,常常涉及法律法规,学法用法的理念在姚卫泉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但遇到具体事件,自己不能瞎蒙,需要专家出马。村里便请来一名律师,用法律手段解决疑难杂事。上任不久,姚卫泉遇到了一起棘手的事件。一名村民拿着十几年前与村里签订的建房合同,要求给予兑现。姚卫泉找来律师商议,查阅《土地法》后,更加坚定自己的意见,这份依法处理的意见,最终获得认可。这起依法行政的成功案例,迅速在村里传开,村“两委”班子的法律意识日渐增强。此后,涉及经济的村务事宜,大家都会自觉采用合同规范,有效减少了矛盾的新发生。然而,村里也会遇上法律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这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是个好办法,每当这时,姚卫泉会提前找到村民小组长、党员等沟通交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把好方向。

  健全机制推进民主管理

左一姚卫泉防汛工作照.JPG

  “矛盾来自村民,就应该让村民自己化解。”姚卫泉工作中履行的“三不管”方法,会让人误解成不作为,但他用实践证明,这套机制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农民新村建设时,圣驾桥村没找专业督工,而是由村民小组推选人员上岗,监督日常工程质量、进度等工作。姚卫泉坦言“村民自己的房子自然不敢怠慢,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村民会主动自行解决。”举一反三,圣驾桥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每月固定查账,公开质询。小到购买一次性水杯,大到每一笔工程项目款的开支,都要详细记录说明,经理财小组审验后,公开于村里的“三务”栏中。如今,涉及村民的大小工程,圣驾桥村都先要过村民代表会议,把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中。村民督工、理财小组,除了新鲜感,创新工作举措取得的实效迎来村民点赞。多年来,姚卫泉坚持多途径学习,参加市委党校和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培训会,不断给自己“充电”,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动能。


湖州市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