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美90后” 傅颖杰:邵飘萍对创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作出重要贡献

2019年09月27日 11:39:30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

  邵飘萍对创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作出重要贡献

  红色故事讲述者:浙江“最美90后” 傅颖杰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1911年任杭州《汉民日报》主编,从此开始报业生涯。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查封,他被捕入狱,被保释出狱后亡命日本,在华侨和留日学生中进行反袁活动。1916年回到上海,主持《时报》《时事新报》笔政,投入护国倒袁斗争。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宣传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由于他积极发动、支持学生开展五四爱国运动,遭到军阀政府的通缉,《京报》被查封,他再次亡命日本。在日本期间,他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撰写了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重要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回到北京后,恢复了《京报》,使《京报》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为在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北京是仅次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1920年3月,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加这个研究会的大多是五四运动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的时间比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还早,它是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是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基础。研究会成立后,时任《京报》主编的邵飘萍即为研究会会员。据历史资料《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起人及部分会员录》载,共录有151人,其中就有邵飘萍的记载:“邵振青,江苏,《京报》主编(飘萍)。”这里把邵飘萍的籍贯由“浙江”误记为“江苏”。邵飘萍不仅积极参加研究会的各项活动,而且给研究会以大力的支持。据研究会书记罗章龙回忆:“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之需要,捐款设立了一个‘亢慕义斋’的小型图书室,即学习共产主义的地方。这件事飘萍是知道的,也是支持的。诸如出版刊物、印刷文献,《京报》的昭明印刷厂就曾给予很多的方便。”

  邵飘萍两次亡命日本,精通日文。研究会为把马克思主义扩大到广大民众中,成立了各种外文翻译组,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工作,其中就有一个日文翻译组,邵飘萍经常挤出时间,去翻译组帮助校阅马列译著。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先创办《劳动音》,后遭当局查禁。次年5月复创《工人周刊》,着重报道工人劳动和斗争的情况,被誉为“劳动者的喉舌”。在《工人周刊》编委会下,附设劳动通讯社。《工人周刊》和劳动通讯社都得到了邵飘萍的大力支持。《工人周刊》主编罗章龙回忆说:“创办《工人周刊》,创立劳动通讯社,……得到邵飘萍的同情和支持。”“《劳动通讯社》后与《京报》合作采访,邵飘萍亲加指导,业务蒸蒸日上。”此后,邵飘萍与共产党人的交往日益密切。

  邵飘萍虽然在1925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在建党时期就已经积极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各种活动,并支持、帮助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为建党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马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