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科研圈存在严重性别失衡问题
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科研圈存在严重性别失衡问题
2016年11月03日 08:52:40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梦影
著名女数学家王小云在一次演讲中回忆:自己很想像男同事们一样,下班可以喝酒聊聊工作。但她还需要买菜做饭接孩子,身边的妈妈都无法与她聊数学。于是,她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边做家务,一边思考数学问题。
在董一格看来,这是一个属于男性的世界。她很烦别人提起“男女还不平等,女性都要爬到男性头上了”,或是“我们家我老婆做主,这还不女权吗?”
她学习社会学,认为看清一切关系的切入点是利益——当最前沿的研究、最受关注的项目都由男性主导时,男性掌握着结构性优势。
王立铭不觉得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但他也感慨:“无论是研究方向、专业、学科、领域,只要是比较积极地影响这个世界的事情,女性都面临问题。所以你说女性都消失了,她们其实不光是从学术界消失,还是从大多数能影响这个世界的地方消失了。”
在董一格看来,现在中国经历的,美国已经历过一遍了。
她曾经雄心勃勃地找一个非常有名的女性社会学家介绍自己的课题,和中国性别不平衡有关的研究。老师表示: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并不新,因为美国学术界已经历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思潮。
她的很多老师都是50多岁的女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读的博士,那时学术圈内发起的女性运动正在开花结果,哈佛大学出现了第一位女校长,美国社会学学会连续产生几位女主席。
她期盼着目前对性别议题的关注能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变化终究是在发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10 年评审工作中首次提出“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的政策。自2011年起,将青年科学基金中女性申请年龄上限放宽到40岁,较男性的35岁增加了申请机会。2012年设立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将女性申请年龄上限设定为40岁,较男性的38岁增加了2年的申请机会。
在国外,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设立的玛丽·海姆项目,只面向那些“由于家庭责任或配偶迁徙而中断或延迟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女性。荷兰研究理事会的一项计划,则帮助较低职称的女性开展科研项目。
董一格是个河南姑娘,中学时转入北京,对自己的口音特别敏感,经常被对“外地人”的调侃伤害。再后来辗转求学,她逐渐意识到,对抗所有的歧视,无论是针对地域、种族还是性别,都需要更多一点警惕和敏感。
“改变就从公共舆论中明确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开始吧。”她说,“我们需要一点‘政治正确’。”
因此,她选择较真儿。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2俞敏洪:现在的孩子被当成宠物养大,鼓...
- 2016-10-31外媒:报告称到2186年才能实现职场男女平等
- 2016-10-31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