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科研圈存在严重性别失衡问题

2016年11月03日 08:52:40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梦影

  善意的歧视?

  在社会学博士董一格看来,这种自我选择的背后是一种“自我边缘化”——“为什么我们从来不问一个男的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他根本不需要面对这个问题!”

  这个女生有一份漂亮的履历:考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来转到香港大学读完本科,再去芝加哥大学读社会学硕士。但优秀如她,还是经常无法对一个问题给出满意答案:啥时候结婚。

  这似乎是女性必答题之一。“我们的文化价值里有一些对两性的预设,你会自觉不自觉地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逻辑。”她说。

  而在上升渠道看似公平敞亮的象牙塔里,性别歧视也通常是完全不自觉的。

  王立铭的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似乎生活在不同的校园里。绝大多数女性受访者在学术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性别歧视的存在。而与之相反,大多数受访男性根本没有意识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存在。

  在女生们看来,这种歧视是隐形的,包裹在善意里。

  杨景的老师曾对她表示出殷切期望:“你虽然是女生,但希望你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杨景很受激励,但同时也隐隐约约感到,这默认了女生一般情况下对自己要求不高。

  而王立铭身边也充满了类似偏见:“对女生就多照顾点”“女生不适合读博士了,读个硕士找个稳定工作最靠谱”……

  董一格和其他有留学经历的女性朋友在一起吐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么不正确的话来?

  在美国留学时,她身边的教授对性别问题非常敏感。这也自然,任何不当的言论都会遭到舆论攻击,甚至有可能被起诉。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会因为性别歧视言论而遭到炮轰,被迫辞职。

  她较真儿,经常在网上与带有歧视色彩的言论吵架。有趣的是,吵架的帖子里她的支持者寥寥,而私信箱里却经常收到长篇的鼓励。

  “大家其实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不愿意公开表达出来。”董一格分析。

  “巨大的文化压力下,没人愿意做一个trouble maker(挑事者)。”她说。

  “雄性的领地”?

  即使现在对性别问题关注如王立铭,也不会在同事聚会时“与人较真”。那些不合适的话,听过也就听过了,并不好做纠正。

  歧视在孩子成长期就存在了。王立铭从小常听见老师说,“女生上了高中就成绩不行了”,或者“女生不要学理科”。当时的小男孩并没有觉得有问题,反而还生出一种优越感。直到进入大学,和许多女科学家共事,他才意识到自己对女性能力的成见毫无道理。

  当做了爸爸,他开始担心:女儿也会听到这些错误的暗示,怎么办?

  而即使是精英高校的学子,也无法完全摆脱来时的土壤。他的实验室里有很多优秀的女生,想法新,很会设计试验、分析问题。而当毕业抉择时,她们中的一些最终选择了离开校园,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支持家庭,纵使对科研仍有留恋。

  王立铭惊讶地发现,这些女生家庭的重男轻女意识强烈,即使女儿进入名校,还是无法扭转。

  他说,在整个社会文化的预设里,科研本来就是片“雄性领地”——“大部分人谈到科学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八成是一个老头子,很睿智深沉”。

  董一格觉得,在这样的预设下,女性科研工作者上升的路径之一是完全抹杀女性身份。

  这已经被验证可以成功。在一次科学家会议上,一位生育了三个孩子的85岁老科学家坦言,除了在“三八节”,自己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女性。

  她的努力可以看作扯掉性别标签的尝试。而社会回应的另一笑话则更加不友善:“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这个评价曾经让杨景一度很不舒服。她还是尝试着让自己“习惯”起来,甚至在别人提起前主动自我调侃。但是,当工作结束,现实与未来的压力一同袭来,她还是会感到迷惘:我能走到哪一步?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