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科研圈存在严重性别失衡问题
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科研圈存在严重性别失衡问题
2016年11月03日 08:52:40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梦影
马缨的调查发现,“生命周期”影响了女性科研人员的表现,生育是其中的重要节点。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平均生孩子的年龄约为30岁。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约3岁)之前,孩子的照料任务主要是由女性承担。
这似乎是生理上无法避免的。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女科研工作者们仍然可以选择回到岗位上,“把时间安排好”,继续科研路。
而实际上,生育只是漫长家庭生活的开端。马缨调查显示,35岁之前,女性科研人员论文数量与男性同行差异很小。而36岁开始,女性开始落后,直到50岁与男性开始拉开显著的差异。
天文学博士后杨景(化名)觉得,相对于那些涌向职场的女同学,一直没离开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己算是幸运的了。
她面临着博士后出站、争取编制的压力。但目前看来,这种压力不会因为性别而比其他竞争者沉重多少。毕竟,衡量科研工作的标准很现实:论文发表篇数多少、期刊影响因子高低、参与项目大小。男女都一样。
杨景的好友里有一位新晋妈妈。生育对于她来说,“基本意味着两年没有了”。备孕,哺乳,照顾宝宝,每一项都牵扯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星体如何运转只能扔到脑后,最大的学术难题是如何止住小家伙啼哭。
杨景的导师中不乏“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女性楷模。她觉得,那些生育后学术上放慢步伐的女性只是不够“努力”去平衡。当然,这也并不可耻,因为“每个人追求的幸福”并不一样。
马缨的朋友中就有一对夫妻,同年毕业进入同一家科研院所,如今双双年过四旬。丈夫是学院的领导和一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妻子则从事科研辅助的工作,不在科研一线了。
“当年你成绩还好一点啊,后悔么?”马缨问她。她则笑着表示,有家庭生活很满足了。
杨景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如果结婚生子,会不会也像很多女性前辈一样步步后退。她身边有更多女同学,甚至毕业后再没进入科研一线,而是直接从事了科研辅助工作,“稳定、方便照顾家庭”。
科研世界里的女生们没有消失,她们只是逐渐隐形了。
在王立铭看来,仿佛每个人都做出了当下最合理的选择,这种个人选择也值得尊重,但更大的不合理因此发生了——“这个国家失去了一半人口的科研智慧”。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2俞敏洪:现在的孩子被当成宠物养大,鼓...
- 2016-10-31外媒:报告称到2186年才能实现职场男女平等
- 2016-10-31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