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言不合就跳槽 "跳声一片"背后是迷惘与缺失?

2016年09月03日 11:40:45 浏览量: 来源:中国网 作者:贺少成

  尽管不少网友吐槽“这年头不能再讲忠诚”,仍有超过半数的网友表示“忠诚和奉献什么时候都需要”。他们认为,不管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正能量,人也需要精神力量。

  跳还是不跳 ?冷暖自知

  不少网友都在网上表示“跳槽穷三月,改行穷三年”。到了现实中,跳槽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从北京某985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的靳晓华目前正在上海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关公司工作。半年前,她曾在苏州一家教育技术企业做市场策划和翻译。

  靳晓华选择跳槽有一半是因为外部原因,当时她所在的部门总监因事辞职,公司将他们部门按职能划分到其他部门。新的岗位虽然加班少了很多,但清闲的日子让她很迷茫。正好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招英语专业的求职者,靳晓华便顺利地跳到了现在的岗位。“其实跳槽没有想象中复杂,至少对我来说仅仅是因为发现自己对这份工作没有热情了。这很可怕。”

  新的工作带给靳晓华的改变很大。公司的平台更大,有了更多参加大型活动、出差见世面的机会,能接触到很多广告领域的业界牛人,这逼着她每天都要学习很多新知识。

  从苏州到了上海,生活成本变高了,工资却并没有涨多少,但靳晓华依然很开心,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文化娱乐生活很丰富,这也让她开始培养自己的一些小兴趣。

  下周,学金融的杨晨就要入职自己的第三份工作了。第一份工作她做了一年半,第二份还不到三个月。杨晨的工作地点在香港,和大陆相比,在这里跳槽是件很普通的事,“我在这儿的研究生同学不少都换过好几次工作”。

  杨晨最初在一家证券公司上班,每天作息规律,不用加班。但在她看来,这很无趣,学不到东西。“感觉自己作为女孩子,本身工作黄金时间就有限,所以不能再浪费了。”

  杨晨的职业目标很明确——进一家大型券商公司做一线工作,接触更多的客户。因此,她从整天坐办公室对着电脑的运营工作换到了现在经常需要电话沟通的销售岗位。但是,入职第二份工作的她发现工作氛围和她想象的不太一样——周围的同事年纪偏大,同龄人太少,工作前景并没有应聘时老板说得那么好。为了不耽误时间,杨晨决定尽快转战下一份工作,“工作经历短写进简历也不好看,应聘时还需要解释很多,所以能尽早跳走就尽早跳。”

  虽然已经跳了两次槽,但杨晨也觉得经常换工作并不是好事,“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来说,通常3~5年才会有一个晋升的机会,所以太频繁不好,这次的工作短期内我应该不会换了。”

  频繁跳槽并不受 “ 待见 ”

  做人事工作已有8年的肖成萍在深圳一家科工企业做人力资源主管,企业规模在160人左右,其中50%的员工年龄在35岁以下。据她介绍,公司里每年跳槽的人数在10%左右,一般都是入职1~2年的年轻人。而这些人离职的原因部分是因为难以融入企业,更多的则是工作内容与职业期望不匹配。

  “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如果是社会人才,从简历看一年一跳或近两年几个月跳槽一次的,一般筛选简历时就会淘汰掉,因为按我的经验,频繁跳槽的人,进入公司后不久一般也会再一次跳槽。”

  肖成萍觉得,职员跳槽或许各有打算,有些是职业定位不清,有些是为了换取更多的阅历,但对于企业来说招聘这些人风险很大。“我们公司行业比较特殊,要培养一个技术人员,要学很多行业标准,有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带教和在岗实践。要成为公司核心骨干,一般还要沉淀多年。如果入职不久就离职,公司投入的培训成本和招聘成本太高。”

  肖成萍认为,年轻人可以在毕业的头几年适当地换工作,但如果只知道羡慕别人做得如何如何好,却很少思考自己如何给企业创造价值,这种频繁跳槽是不可取的。

  另外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同样不看好一直跳槽的人:“这种人缺乏稳定性——等了解了公司正是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时候却走了。即使要跳槽,也一定要想好自己做什么,在什么行业做,不能跨岗位和行业太大。等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扎根于一个企业或行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文军认为,跳槽本身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通过跳槽寻找更适合的工作,有利于提升工作能力和报酬,并且年轻人跳槽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年轻,未来存在多种可能,这是年轻人的普遍想法。所以年轻人跳槽并不完全是为了更高薪酬,而是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刘文军认为,只要跳槽不是盲目的,适当的职业流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益。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流动会产生交易成本和一定损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度和服务方面加以优化。

责任编辑:马美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