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困惑谁人解
择业困惑谁人解
2016年09月01日 09:41:03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安徽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大学生招聘会上,求职者在寻求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近白露,天转凉,但每年这一季的求职热并不会由此降温。
择业市场反映出的问题和困惑不外乎两种:择业难和择业不当。
关于后者,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冯伯麟认为,“无论热门岗位提高门槛,还是边缘岗位降低标准,都可能导致‘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以至就业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影响个人情绪和生活”。在他看来,这是职业需要和应聘者个人潜能不匹配的问题。
无职业规划的“爬梯子”
社会地位、薪酬、专业对口等是择业者价值取向中最重视的条件。“相比之下,对于自己的意趣、性格和个人潜能真正适合在哪些岗位等,一般考量较少,或者考量不清。”冯伯麟说,有的人频繁跳槽,却始终不知道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把心安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考了什么分就上什么大学。读完大学该干什么?读硕士。硕士读完干什么?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所所长车宏生说,这是他身边相当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些人读到博士后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学习似乎不是为了工作和发展,而是爬梯子,只要梯子没到头就继续爬,至于爬上去了到底要做什么,并无远谋。
职业选择的迷茫心态,不光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年轻人有,三四十岁已工作多年的人也有。“他们总是纠结于要不要转行,要不要创业,要不要从甲方变为乙方或者从乙方变为甲方。”职业心理学专家杨立谦说,这反映出目前国内人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严重缺失。
几位心理学专家指出,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就业指导缺位,孩子对未来职业自主思考较少,难以形成稳定和坚定的职业偏好,而任由家长以“为他(她)好”的名义替代了,导致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和成年后第一次择业都带有很大盲目性。
据介绍,在很多国家,职业心理咨询是一种常规的、很常见的咨询服务,甚至在中小学校都有相应的教育教学安排。如让小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时候还把家长请到学校,向孩子介绍他们的工作,使之建立对“工作”的感性认识,关注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而从初中开始,学校就为学生们提供专门化的指导老师或机构,帮助他们认识和建立职业倾向。一般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在择业方面形成较强主见,家庭也给孩子较大的择业自主性。
“显而易见,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有关咨询机构都存在缺口。”冯伯麟认为,不光存在人生规划教育的问题,还有职业规划方面的宣传普及问题,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职业选择也是一门科学,是需要科学规划和咨询讨论的。多数人对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的社会认知很少。
责任编辑:马美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08-31群众满不满意 实干是关键
- 2016-08-31强化基层党建亟需“三个突出”
- 2016-08-31“两学一做”不虚不偏才能有实效
- 2016-08-31用工匠精神干好本职工作
- 2016-08-29学习时报:正确对待“进退留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