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葛亮:重撷失落的古典精神与东方美学
青年作家葛亮:重撷失落的古典精神与东方美学
2016年12月20日 15:06:10 浏览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青艺评:回到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我们知道这本书写了七年,为什么写了那么长时间?
葛亮:前面三年案头工作就已经做了100万字,我并不觉得时间很漫长,《朱雀》当时也写了5年。去写这部小说有一点意外,我的祖父已经去世多年,而他的好友王世襄先生的去世又给我很大的情感冲击。以王爷爷的性情是一个什么都可以不在乎的人,但是他为一个去世多年的老朋友,为了他著作的出版,不遗余力地奔波,你会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情的重量。有些评论说这个小说里面体现出了价值观的东西,包括了“仁义”的部分,我写的时候未必有这样清晰的意念,但是那个时代的所谓“信义”,是有重量的,最终渗透于字里行间。
小说里有不少“等待”与“承诺”的场景。比如龙师傅一年为文笙做一只风筝,每年如此,一直到第四代,这也是一种承诺。文笙和仁桢最终走到一起,相识、相认到相知实际上也是二十年的承诺。中间有一个场景,我认得你,我也认得你,其实是在长久等待中交汇。包括在文笙家里遭软禁期间,仁桢在楼上等他。偶遇永安,两个人的对话中,我用了“信如尾生”这个典故。以现代的价值观言,尾生为守承诺不惜放弃一己生命,是不明智甚至愚笨的。但往深处想,却十分动人。
另外,我特别想讲一讲中国人的“体面”。经过了两次文化断裂之后,在文明中很多表层的东西剥落之后,实际上还有一些隐线蔓延,就是所谓的体面。我的外公出身资本家,在1949年后,是通常意义上的“老运动员”。我为什么写到1947年没有写下去,实际上也是包含有审美的考量。民国时期非常跌宕,号称是另一个五代十国。但它的格局一如在《北鸢》繁体版封面上所标注的:“自由、智性、不拘一格”。因此造就了各种可能性,比方说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有可为有可不为。但其后的数十年内,当你真正进入一个荒诞的时代,人生没有选择的权利,被时代仓促地卷裹,毫不由己。民国是动荡的,但是它仍然有优雅的一面,就在于他仍然保留了人最基本的尊严感。
我的电影启蒙来自于我的外公,他是在公私合营后挂职在工厂里,担任经理的职务。外公的外形非常朴素,就是发白的中山装,鸭舌帽,套袖,一个朴素、洁净的老人。我是长孙,他非常疼爱我,推着自行车接送我。他是工商联的负责人,当时经常会有内部观摩,在一些小礼堂里面,有一些电影看。他带我去看《魂断蓝桥》、《城市之光》。有一天暮色西沉,电影看完了,当时我外公就这样推着我,夕阳的光照在祖孙二人的身上。他忽然就唱起歌来,是那种很醇厚的男中音,用英文唱《雨中曲》。因为反差感强烈,对我的心里撞击是蛮大的,印象很深刻。我们身边很多的普通人,他身上某一个细节能看出他有着非常丰厚的过去和故事。我于是知道,他带我去看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他青年时代记忆的重温。
北青艺评:在这部小说里最难处理的部分是语言的问题吗?你觉得使用这样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话语方式是一种冒险吗?
葛亮:最大的挑战还是所谓文化定位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舶来的问题,怎么样去恢复中国文学在传统这一脉上的自我生长的体系,我早期的阅读训练对我是有影响的,小时候看笔记体小说,会有难度,如果当时不是有父辈影响的话,在我那么小的年纪可能就会放弃,但是现在对我来说大有裨益,很小的时候树立起了对于某一种对于语言的语感,对于语言的审美,所以我写《北鸢》的时候,要寻找自己语体的时候,它就派上了用场。
当时白话文运动进行到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实际上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局限于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比方说胡适、钱玄同他们几个人,甚至当时很多国学大家也很不认同,最典型的是章太炎,当时它被认为是一种“信而不顺”的语体,把白话的内容,现代的内容融合到所谓现实主义的表达当中,所以我在选择《北鸢》的语言的时候,我希望它既能做到和那个时代匹配,这是“信”的层面,同时要做到“顺”,当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仍然能体会到它的美感,不是那么难以进入。我并不希望它呈现的是《海上花》那种气质,《海上花》不能说是高冷的,因为它有很多吴地的俚语,很生动。但它是排斥普遍读者的,我既然希望小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古典传统的东方气质,语言的薪火也有其接续的意义,应是现代读者能够体会和进入的,这也是我当时反复考量的内容。
我不能说这是一种冒险,因为这是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在里面更多的工作是接续。很多东西被忽略掉了,我试图通过我的方式去接续,而不是无本之木。写作这本小说“格物”的部分,过程是艰辛的,我也乐在其中。比如写到“羌贴”等等,可能只写了一个片段,但是需要对应当时整个时代渊源、场景格局等细节,要很清楚,所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包括语言也是这样,我吸收了很多东西,释放出来的语体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在这个小说中,语言已经构成了内容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13哲学始于一场旅行在旅行中蔓延和成长
- 2016-12-13村上春树:“飞鸟”作家更善于衔拾日常
- 2016-12-13网络写手现状:顶尖作家月入几十万 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