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片背后的原著:有人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李安新片背后的原著:有人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2016年11月10日 08:43:51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在光鲜之下,众人关注的是商品的标牌,而非商品本身——或许,商品本身就不需要有喜怒哀乐。而作者笔下,比利·林恩作为一个小人物的生命史被娓娓道来。他的出身、参军经历、面对战友牺牲后的心理崩溃、面对不同类型人物时的思想振荡、以及他天真的处世态度与三观,都逐步被作者剥开,展示于读者眼前;同时,读者也是循着比利·林恩的视角去看待整个故事的,因此比利·林恩眼中的人与事,可以说就是一副美国当代社会的微观图景。华丽到眩晕的体育馆内,他想起的有难以贴近的父亲、令他幻灭的牧师、无法交心的B班长官这一些列与他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的人,亦接触到了无数“美国梦”的样板人物,如政客、商人、美丽或是健硕的明星,“男人看上去睿智,轻松,人到中年依旧保持着良好的身材,透着成功人士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优雅。头发保养得很好,皱纹也恰到好处。女人们身材姣好,皮肤晒成了国际化的古铜色。饱满紧致,犹如蛋奶酥。”
战地记者Robert Capa有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比利·林恩通过大兵身份,零距离踏入了这番亮丽的资本操作盛会,呈现在他眼前的众生相并没有给他带来惆怅、愤怒,相反,作者笔下的比利·林恩是懵懂天真的,他对这镁光灯下的一切并没有强烈批判、或是悲愤,只是感到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甚至难以理解,可以说,是被镁光灯“刺得睁不开眼”。没错,这些普通的大兵,在卷入这场狂欢后又被重新送回了战场,至于比利·林恩,还是那个想要寻得心灵解脱、收获热烈感情的平凡男孩子,蜕变与幻灭,可能是一对同义词。
Robert Capa摄影作品《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
非典型战争文学的突围
这部作品中对于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宣传的叙述,不禁令人想到让·鲍德里亚于1991年发表的文章《海湾战争不曾发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他把海湾战争看作是消灭战争的一个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运作。美国霸权以空中武力优势扫荡压制地面部队,两军在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大规模交战,民众所认识的战争,是政府与媒体合作之下所塑造出来的新闻资讯与政治宣传,而那场战争真实发生了什么,大部分人恐怕并不会去深究关注了。那么战争是不是就相当于没有发生过?
海湾战争图/ pinterest,原摄影者不详
鲍德里亚对于9·11事件所撰写的《恐怖主义的幽灵》(L'Esprit du terrorisme),也沿袭了同样的分析思路。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书中,也隐隐描绘了政府与媒体在战争中的共犯结构。大篇幅的详细报导,军事、政治、外交情势分析,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场面、军眷伤痛的煽情离别等,无不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民众以为的“真实”,可能是各媒体之间针对热点事件的一场信息战争;而真实的战争打下来,不过是民众知情权的再一次被剥夺。
事实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作品叙述的重点并不在战争本身,而是在一片和平土地上日常发生着的残酷现实,以及一位未涉世事却经历战争考验的普通大兵的生命历程。这部从战争起笔却有着多角度叙事的作品,已经与早期传统的描绘美国军人英勇特质的小说相去甚远。自从海湾战争以来,以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已经有数十部,创作主题已趋向多元化,譬如战争的残酷性、给参战者留下的心灵创伤、以及战争的政治意涵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成功,除了包含有对于战争以及参战者本身的刻画,还包含了很多读者喜闻乐见的元素,比如美式橄榄球、好莱坞明星等,而这些元素在文中都是有着其严肃意图的,而非为夺人耳目所着笔,因此无论是“接地气”的可读性、还是对战争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思考深度、抑或对个人命运的关怀与体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可谓一部佳作。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9《读李安》:多才多艺与无忧无惧
- 2016-11-09以青春之笔记录时代 杭州作家群引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