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丰沛人性与诗性智慧——读傅光明著《独自闲行》有感

2016年08月23日 10:00:00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梁颖

  值得提及的是,很多散文见出了作家对文学、历史的非同一般的识见。如“显然,周作人晚年是作为一个翻译家在延续着他的文学和思想生涯,这本‘对话集’实可看作是周作人晚年的托言之作,既是他对于建构现代中国国民性的一种独特的参与方式,更是他在以隐晦的方式坚持着‘文化复兴’的梦想,并传达他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重获新生的期待。”寥寥数语,使读者了解了晚年周作人的精神境遇,打通了周作人研究的前期与后期界限,这是不太为人所知的周作人的一个侧面,知人论世,很见功力。又如,“这其实也是目前文学史书写上的一个问题,即被许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来的多元复杂貌相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更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以《新青年》杂志、思想启蒙、文学革命、‘德先生’和‘赛先生’建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固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大叙事,但将其放进历史的大视野里去考察,便显出了张力的匮乏。”对目前文学史书写中一个突出问题进行了质疑,呼吁文学史书写对历史多元复杂貌相的关注与恢复,很能见出傅光明在文学研究方面的独立个性与自由精神。

  从这些流畅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傅光明先生的心跳,触摸到他的精神体温,也往往因他文字中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过人识见而眼前一亮。窃以为,援引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的“诗性智慧”来界定《独自闲行》这本书整体上给人的突出感受,最为恰当。这一方面缘于傅光明本人那种浓郁的诗性气质,一方面也与他后天的学术训练有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诗人,作家写作与学者写作边界的消泯,是学术写作的去模式化,也是一般散文写作的思想者化。

  再次,是纤秾合度的美学风格。纤秾合度是女性美丽的理想境界,也可以借用来概括一种文章风格。《独自闲行》所呈现的诗性智慧,既没有哲学、美学书籍的抽象与枯索,也没有一般散文,特别是一些家长里短散文的情感泛滥,这就像一个美人,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在肥与瘦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平衡。《独自闲行》在论文与散文、思想与情感之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是一本感性与理性兼备的散文集,是一本具有清明的理性,又如话家常,亲切温暖的书。从前述引文中我们是不难得出这样的感受的。即使在非常家常的岁末感言里,写到最感人的作者与韩秀的结缘和相互支持时,作者也只是用很知性优美的语言,如:“秋思韩秀”来表达。写到妻女,有爱,有亲情,但也多与文学,艺术,写作,精神生活有关。作者对于“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在情感的流露与节制,在思想的深入与浅出方面收放自如。读这样的书,不仅可以提升读者对于文学的品鉴能力,也能滋润读者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

  第四,是这本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们处身于一个喧嚣的世界,人们每天形色匆匆,为生活四处奔波。一方面是物欲的泛滥,一方面是灵魂的空虚和无处安放。提到为什么写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前代序里说:“好在历史并非全没有答案,至少关于古雅典人谋求什么样的生活准则或理念,作为‘文献’的‘历史记忆’提供了明证,即不谋求一种好的、安逸的生活,而谋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谋求一种人死后会留下来点什么的生活,会让后人有所得益的生活。这也算我‘独自闲行’所努力谋求的吧。”读完这本书,我对作者的这段话感触颇深。应该说,作者的生活方式完全达成了这样的“谋求”。阅读、写作是作者每天的生活常态,除此之外就是旅行。而旅行,也并非简单的游玩。关于旅行,作者如是说:“感谢旅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自然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让我重新认识自我、也重新认识世界。人在阅读和旅行中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可以看出,作者过的就是这样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作者关心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是人的精神境遇,正如作者在谈到伊拉斯谟时所说:“别的不说,他视精神独立和人格尊严高于一切,就足令我心驰神往了。在他看来,没有自由,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没有宁静就没有自由。”是的,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没有宁静自主的生活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的生活就不成其为生活。这是作者的信念。诚如批评家谢有顺所说,“没有信念,就无法诞生一种贵重的人格,甚至无法逃避哪怕是渺小的利益的袭击,这很可悲。而我是越来越看重写作者的人格力量的。”正是从这样的信念中诞生了作者贵重的人格。

  作者这种有意义的生活,贵重的人格,由于把它以散文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可以传播的文字,于是就变成了能够让后人有所得益的生活。相信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会逐渐认同这样一种生活理念: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宁静,自由,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