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沛人性与诗性智慧——读傅光明著《独自闲行》有感
丰沛人性与诗性智慧——读傅光明著《独自闲行》有感
2016年08月23日 10:00:00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梁颖
《独自闲行》,傅光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提起学者散文,或许我们马上会想起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的散文。眼前的这本散文集《独自闲行》就是一本学者散文,却更具个人特色。它比我们常见的学者散文更具作家个人性情,比一般的作家散文更富学理性,且彰显了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精神。在2016年炎夏,它是一本具有美丽精神,让人灵魂清凉的好书。
喜欢这本书,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显示了作者丰沛健全的人性格局。《独自闲行》的作者傅光明是位职业编辑,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编辑和研究工作,但书中第一辑《书与史》的部分,绝大部分内容都在谈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观感。自“五四”以来,学界强调的多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所谓“割裂”,因此,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对古典文学感兴趣乃至有所研究者寥寥无几。《书与史》的存在,不仅与第二辑《人与史》中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内容相映成趣,形成对比,打通了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也使本不应该分开的文史连在了一起。这两辑还谈到了村上春树与莎士比亚,显示了作者宽阔的文学视野。
书中第三辑《书与我》相较于前两辑,逐渐增加了私人化的笔墨。《看来唯有我知音》回顾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痛苦历程和“究篆”的始末,《我的读书生活》谈的是“我”的读书生活,也谈到作者编辑学术期刊和参与筹建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的一些日常工作,还有很多篇幅直接对现实发言,如《“奥运会”与“奥运肺”》探讨的是我们目前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城记”下的历史面影》呼吁有关方面对在高楼大厦包围中的北京古建筑的精心保护,《何止足球需要精神》由国足谈到了“精神匮乏,信仰缺失,唯利是图”这些急需解决的国情问题,《做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呼吁国家用第一流的文化艺术教养出第一流的公民,《学而优不仕如何?》《何以为官》、《以何为官》是对高等学府的行政化、官场一些为官之道的批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直面现实的批评文字体现了一个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介入现实”、“干预生活”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感、使命感。第四辑《岁末感言》辑录了作者自2009年以来每年岁末所发的感受文字,写作家生活中的郁闷,辛劳,书生意气,旅行中领略到的生命阳光,别样的收获,感动的人和事,以及意外之喜。娓娓道来,更具温度,也可以使读者更近距离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更加生活化的傅光明。凡此种种,作者呈现了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研读心得,也和读者分享了近年来他与莎翁结缘的始末,新译莎翁所付出的坚忍与心力,撰写莎剧导读过程中的苦与乐(为了新译莎剧,将《老舍传》的写作割爱,五篇导读已写下30万字)。但作者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人,而是喜欢对生活发声的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作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文学编辑,一个文学讲座主持人,一个文学研究者,一个翻译家,一个作家,一个喜爱旅行的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精彩丰饶的精神生活。长年艰枯的编辑和研究工作,非但没有压抑他的人性朝着扁平的方向发展,反而激活了他全部的生命力。作者精力之充沛,精神视野之宽阔,人性格局之丰沛健全,令人心生敬意。
其次,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性智慧。傅光明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莎翁研究者,著有《老舍之死口述实录》、《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等学术著作。但《独自闲行》是本学者散文,它规避了目下我们常见的学术论文的模式化和死板面目,它更见才情,更活泼,更有趣味。它又比很多学者散文更多作家本人的个性,习性,脾性。比如,“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它只是沉沉地睡着了,几乎听不到脉搏的跳动和轻微的喘息声。掠美陈平原先生的话,它需要触摸,才能进入。”又如,“我清晰而深刻地记得《艺术的故事》第九章《战斗的基督教》起首那句简单而深邃到漂亮的话——‘日期是不可或缺的挂钩,历史事件的花锦就挂在这个挂钩上。’当历史过去以后,宿命地想,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日期里,似乎就是早已注定、不可更改的。”像这样有见地而不失漂亮的话,在《独自闲行》中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