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文学出海,会成为中国的“新文化现象”吗

2017年03月28日 10:45:49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 蔚 宋豪新

  2016年4月,第二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浙江省举行。

  2017年3月,伦敦国际书展上,外国读者在中国阅文集团展台与工作人员合影。

  本报记者  李应齐摄

  “武侠世界”网站创始人赖静平。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

  外国读者正在翻阅中国网络文学出版物。

  本报记者  李应齐摄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数字阅读的门槛。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经过20多年积累沉淀,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和一系列高质量网络文学作品。借助海外翻译的二次传播,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文创领域里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无心插柳——

  美国外交官投身翻译中国网文

  2016年,一个名为“武侠世界”(www.wuxiaworld.com)的网站开始走入媒体视野。这个有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

  不过,如果告诉你“武侠世界”网站创始人赖静平,曾是美国驻越南大使馆的一名外交官,恐怕许多人都会大跌眼镜。赖静平3岁跟随父母移民美国,虽然身在国外,但和许多国内的80后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武侠迷。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只武侠文学,许多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的英文译本非常少。爱好中国文学的外国读者不在少数。赖静平告诉本报记者,为了追看心爱的中国文学,他只好自己动手翻译。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出于兴趣爱好而涉足翻译,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为了连载翻译中国网络文学而创办的网站——“武侠世界”,也收获了大批铁杆粉丝和产业的关注,每天都有来自115个国家的用户登录“武侠世界”。一边是美国“公务员”,一边是中国“网文”,赖静平终于遵从内心,告别了“外交官”生涯。功夫不负有心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来。

  与此同时,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网络文学翻译网站和翻译组也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

  目前,类似的网站数以百计,其初衷往往基于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兴趣。根据专门从事网站排名的Alexa公司2017年 2月数据显示,“武侠世界”在全球网站排行榜中位于1350位左右,日均页面浏览量约400万,1/3的访问用户来自美国,其他用户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印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

  截至目前,该网站已经翻译完成了《盘龙》《星辰变》《天涯明月刀》等7部小说,以仙侠、玄幻题材作品为主,正在翻译中的作品有23部。另一家比较知名的同类网站“Gravity Tales”排名2522位,日均页面浏览量约200万,访问用户地域分布与“武侠世界”趋同。目前该网站已经翻译了30余部作品,发布了7部原创作品。

  跨越时空——

  中国网络文学借“网”出海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最大平台——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文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网络文学从2010年就开始了海外传播之路,海外粉丝群、读者群日益扩大,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到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整个亚洲文化圈,进一步到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影响力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阅文集团旗下的授权作品就达200部。

  中国文学走出去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文学作品的对外交流在前互联网时代早已有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古代经书早已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今天文学作品的对外交流也不是只发生在互联网上,如当代作家莫言、刘慈欣的优秀作品都被翻译成不同文字远播海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出海”只是中国文学走出去历程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种时代特点。

  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跨时空合作模式,免费贡献了大量翻译人才和翻译时间。优秀的翻译人才可以准确诠释中国文学作品的精妙。例如,正是由于刘宇昆对《三体》的翻译“近乎完美”,才让这部包含有中国话语和专业术语的科幻小说得以让海外读者准确理解。事实上,优秀翻译人才的匮乏,是中国文学作品海外出版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志愿翻译网站和翻译小组的出现,有效扩大了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规模,为“出海”提供了重要前提。

  仙侠、玄幻等题材的独创性,也为中国网络文学带来了新的关注度。某一类文学作品能够走向全球,往往是时代和用户的选择。部分国外读者选择中国网络文学,看重的是仙侠、玄幻等题材的独创性。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泛娱乐化的视角,营造和诠释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独特话语。例如《凡人修仙传》的内容既和神仙文化息息相关,又和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大有不同;既满足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猎奇心理,也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轻阅读特点。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