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时代传奇 讴歌浙江精神
讲述时代传奇 讴歌浙江精神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广受点赞
2017年03月23日 12:45:33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朱婧 龚望平 陈锦青
义利并行讲诚信
鸡毛虽轻也能飞上天
“鸡毛最贱,可是它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鸡毛虽轻,可有点风,它就能飞到天上去。”这是剧中的一句话。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里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敲糖人陈金水挑着担子在风雪中走街串巷;积压的货物堆满了屋子,骆玉珠的孩子只能挤在半张床上睡觉……这些无不来自于义乌商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廿三里街道廿三里村的陈春生清楚地记得,当年每逢年底,他与哥哥都要去江西鸡毛换糖。因为过年前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是一年中收鸡毛挣钱的好机会。陈春生回忆:“我们早上吃了饭就出门,走到晚上才回来。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走在路上冻得瑟瑟发抖。”
与剧里的“敲糖帮”一样,他们坚守“进四出六”的规矩。挣100元的时候,要想着把60元给帮助他们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一直挣到那40元。当时“敲糖帮”义利并举的道德准则,之后演化为义乌人做生意时“让利共赢”的朴素价值观。
拍摄期间,《鸡毛飞上天》剧组深入义乌,与当地商人面对面交流,深挖他们创业的艰难过程,剧中很多细节都是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时间已过去了整整38年,杨守春依然清晰地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
“那是1979年3月,我当时担任义乌县委秘书。”杨守春当时写了一篇题为《“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的文章,发表在《浙江日报》,被誉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声呐喊”。
随着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青年过于金钱至上,却对义乌历史一无所知。杨守春深感长此下去,义乌的经济发展存在隐忧。
于是,一次全市范围内的“义乌精神”大讨论开始了。
1989年义乌解放4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喊出了“耕耘、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2006年,义乌市在原有“义乌精神”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耕耘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12字新“义乌精神”。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个“无中生有”的“义乌奇迹”实现的背后,蕴藏了义乌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包含了义乌人敢闯敢拼、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徐淑丹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3-20进口食品是否安全 一扫二维码就知道
- 2017-03-07多国留学生 河滩捡垃圾
- 2017-03-07科普书《行星》仰望星空揭开行星的面纱
- 2017-02-28谁家的红粿叠得高
- 2017-02-20传递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