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讲述时代传奇 讴歌浙江精神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广受点赞
2017年03月23日 12:45:33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朱婧 龚望平 陈锦青

CshKGFjSucOAG7DzAALHXNV_mbw801.jpg

义乌廿三里街道的老敲糖人骆光仕曾挑担20多年。看了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后,骆光仕挑起扁担、摇着拨浪鼓,重现了当年“鸡毛换糖”的情景。 于诗奇 张孙超 摄

  3月以来,由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影视剧项目、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它是继《向东是大海》《温州一家人》后,浙商题材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该剧以一对夫妻的感情与创业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义乌商人从“鸡毛换糖”起步到走向世界曲折又辉煌的创业经历,反映了三代义乌商人在风雨路途中坚持信念、守望梦想的峥嵘人生,呈现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浙江义乌的商业巨变。3月22日,《鸡毛飞上天》播出37集,网络点击率突破22亿。这部好评不断的电视剧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记者来到义乌,探寻台前幕后的故事。

  人人都是剧中人

  精品剧引起热烈反响

  这几天,81岁的义乌市场第一代经营户冯爱倩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大家都在问:“冯姐,《鸡毛飞上天》里拦‘谢书记’车子的‘冯姐’原型是你吧?”

  电视剧中,“冯姐”为了要回被没收的货物,拦下了“谢书记”的车。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冯爱倩当年向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反映情况的故事。

  “电视剧里的那些情节,我确实经历过。”冯爱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剧里主人公坐着火车去进货,没到站要先把货扔下车的那些情节,我都经历过。”回忆起过往的辛酸,冯爱倩不禁湿了眼眶。

  与冯爱倩一样深有感触的,还有65岁的义乌市围巾协会会长何海美,剧中女主角骆玉珠卖照片的故事正是她的经历。

  1978年,电影《红楼梦》在义乌热映,迫于生计但头脑活络的她提着篮子在电影院外叫卖《红楼梦》主演的照片,“3天下来竟赚了1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啊!”谈起往事,何海美感慨地说,要知道那时她丈夫的月工资才33元。

  就这样,“林妹妹”“贾宝玉”的剧照让何海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拥有了5万元存款。与义乌市场一起成长起来的何海美表示,没有当初的“鸡毛换糖”“提篮叫卖”,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其实,不止是冯爱倩与何海美,许多义乌人都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无论是挑担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还是小贩起早贪黑的故事,都勾起了无数义乌商人乃至浙江商人艰苦创业的回忆。

  《鸡毛飞上天》的大量剧情来自义乌商人的真实故事。它的优秀之处在于,讲述着陈江河、骆玉珠等角色的故事,又不局限于这些角色的个人命运。它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整个义乌商人与时代社会的变迁。正因如此,这部精雕细琢的现实主义作品才会广受观众喜爱。

责任编辑:徐淑丹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