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你好,熟悉的陌生人

2017年03月13日 14:55:29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浙江作家》杂志编辑 边凌涵

  总免不了从一个人的文字去推测他(她)的性格、脾气、外貌、喜好,甚至那点雾蒙蒙的小心思。做了一家文学刊物的编辑之后,此种状况愈演愈烈,尤其是,你往往还能在一番推导之后,见到作者真容,从而把文字与人对上号,彼种感觉,颇有点百转千回水落石出的味道。

  文字是有气质的,跟人一样。正、邪,简、繁,绵软、硬朗,华丽、质朴,明媚干燥、阴暗潮湿,滴溜溜的炫技、老老实实的叙述,不一而足。而这跟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常常脱不开关系。所以当点开一篇文档,其实也就是打开了通往写作者心灵的秘密通道。从文字中寻找他(她)生活和思想的蛛丝马迹,过程有时需大费周折,结果却妙趣横生。于我而言,这样的初识,直接、明了,印象深刻。

  等下次见到作者本人,习惯性的开场白是,啊对,我读过你的作品……陌生感迅速消弥——借由作品的桥梁,我堂而皇之地获得与你飞扬的思绪对话的权利。尽管我们初次见面,我对你却早已像老朋友那般熟稔。聊天话题自此展开,真实的你一点点填补或者修正我脑海中的模糊轮廓。直到,你是你,作品是作品。

  没错,文字与人,终究又是不能等同的。经由作者生命经验沉淀和审美意识过滤敲下的文本,在某种意义上说,俨然在瓜熟蒂落之时便脱离了其个人而变成了一种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所以钱钟书才会笑言,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作为编辑,我需要不时提醒自己:区别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这很重要。

  这就意味着,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不能过多地投入主观偏好,审稿仍然需要专业的、客观的、冷静的眼光。在与作者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前,我首先应做好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篇作品。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