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他的节气图曾飞入联合国
嘉兴画家助力24节气申遗
今日立春,他的节气图曾飞入联合国
2017年02月03日 15:23:49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张丽红
今天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也是个特殊的日子——立春。在嘉兴画家朱樵的案头,一幅《立春》图已经完成。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朱樵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成为《二十四节气国画图册》推介资料(中文版)的配图,为24节气成功申遗助力。在中国民俗学网刊登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侧记》中,中国申遗代表团表达了对朱樵的谢意:要特别感谢的是中文版国画作者朱樵老师。
能助力申遗的节气图长啥样?24节气申遗与朱樵又有怎样的渊源?且随小编看来。
24幅作品中,18幅画了鸟
“10月底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国民俗学会打来的,说想用我的画制作申遗的资料,问我愿不愿意授权。”说起当时的情景,朱樵印象特别深刻,那时候,这一套24节气图尚未画完,还缺最后4个节气——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当时离申遗不到一个月时间,而宣传资料还需要排版、印刷,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其实对朱樵来说,最难的还是构思。
“灵感来了,几分钟就能画好,但构思的时间就说不准了。”好在多年的功底和对生活细节的用心观察,让朱樵灵感迸发。
两天后,4幅作品传真到北京。
画的效果如何?文艺评论家王学海评价《大雪》这幅作品是“绘画与文学的结晶”。在朱樵的笔下,植物的倔与动物的傲,交响起一股无所畏惧的浩气,碰响在这冷凝的天宇。画面仅是一鸟一枝,却杳然宽广,真是绝妙之至。
朱樵最早画节气图是在2014年,当时他只是零星画了几幅,画好后,便随手发在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
2015年底,中国民俗学会的工作人员无意中看到了朱樵的节气图,之后跟他联系,问能不能从2016年开始,每一节气来临之际画一幅作品,发表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民俗学论坛”上,朱樵欣然同意。
“原来是每半个月画一幅,10月底他们联系我的时候还有4个节气没到,所以后面4幅还没画出来。”在朱樵的眼中,后面4幅虽然是匆匆画成,但比起之前几幅却是越画越好。
“这4幅画的都是鸟,表现二十四节气,鸟最合适。”朱樵开玩笑说,开始画的时候,没想到这些作品要走入联合国,早知道就全部画鸟了。
尽管这样,24幅作品中,也有18幅画了鸟。
有位外国记者问朱樵,鸟跟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关系?
朱樵说,在过去,节气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除了人以外,鸟和节气的关系最紧密,比如鸟会迁徙。同时,鸟的表达方式也比较多。春分时,油菜花开了,鸟儿衔着油菜花;芒种时,稻子熟了,小鸡娃到处跑;立冬,鸟儿吃得饱饱的准备越冬;大雪,缺少食物的鸟儿缩成一团……
从组装自行车的工人到文人画家
欣赏朱樵的二十四节气会发现,每幅作品都特别有韵味,寥寥数笔却仿佛在给人们讲述一个个故事。
其实,相比画家这个身份,朱樵最早是作为作家被人熟知。
朱樵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母亲是新中国成立后后嘉兴第一代女校长,他的3个舅公分别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朱樵从小就跟着舅公们学画画、练书法,长大后,更是痴迷文学。
“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嘉兴的五交化公司上班,每天就是组装自行车。”那时候,能读到的书越来越多,朱樵也把大量的业余时间放到了阅读上。
上世纪80年代,朱樵的小说处女座《让我怎么开口》发表在了《东海》杂志上。之后,这篇文章和鲁迅、茅盾、巴金、冰心、老舍、王蒙等作家的文章一起编入了《现代汉语进修教程——文学阅读》,许多外国人学汉语都会读这本书。
“我也是最近几年才知道。”朱樵笑着说,之前认识的一些外国朋友都说看过他的文章,他还以为是对方的客气话,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因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1985年,朱樵被借调到杂志社做编辑,8年后,又进入了嘉兴文联。
进入杂志社后,朱樵重拾画笔,竹子、花鸟、鱼虫……渐渐地,朱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也常常见诸报端。上世纪90年代初,一名广东画商问朱樵借了几幅画后杳无音信。但他无意间做了件好事:将朱樵的画送去参加星星画展,使朱樵无意间成为新文人画的元老和代表之一。
事实上,对于新文人画家,朱樵本人并不认同,“新文人画曾是一个艺术旗号,但发展到现在,良莠不齐在所难免。”朱樵认为,自己的画就是文人画。
画画这么多年,朱樵发现国画界有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画家都不搞创作。“他们画的跟古人的一样、跟自己老师的一样或者跟自己之前的作品一样。”朱樵说,如果是写文章,这样肯定算剽窃,但在国画领域,这样似乎是约定俗成。
而朱樵的作品没有重复的,他喜欢带有研究性的作画,去创造,所以作品看上去也会显得更加生动。
画画、写作、研究民俗,都是相通的
其实,除了写作、书法和绘画,朱樵还是一位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樵受邀参加一档谈嘉兴人的电视节目,之后,他开始研究地方文化、民俗文化。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立夏为什么要吃“野米饭”?
嘉兴人端午节怎么过?
……
这些活在人们身边的民俗,朱樵一一去研究。在他看来无论是画画、写作,还是研究民俗文化,都是相通的,是一个综合体。
“就像古代,书、画、文是不分家的。”朱樵说,如今,许多人都把学美术、考艺术院校作为一种升学手段,因为文化课学得不好才去学艺术。所以有些人虽然画画的技巧可以练得很熟练,但画出来的东西却没有意境。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的二十四节气图最终被选为申遗资料。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会带来什么影响?朱樵说,农耕时代的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人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似乎渐渐失去了最初存在的意义。但是,二十四节气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渐渐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如今,有些节气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比如清明节;有些节日在指导耕种之外,有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冬至进补。而这次申遗的成功,无疑会让我们唤起更多日渐丢失的传统,让二十四节气更加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01一年之计在于春
- 2017-01-10满意度全省第二!厉害了word文化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