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盏天目见匠心 失传天目盏瓷艺浙江找寻记

2016年11月26日 13:40:01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方臻子

  一口熄火百年的天目古窑,重拾复原天目盏希望

  然而,在中国,天目窑连同天目盏,却渐渐消失在悠悠历史长河中。

  “以前,天目山一带的老百姓,经常从田地里刨出来一些黑窑器物,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直接拿锄头敲碎了。”说起往事,王建华唏嘘不已,扼腕叹惜。在天目山南数十里的范围内,贮藏着丰富的质量较高的瓷土资源。根据目前发现的实物,天目窑最早的窑口起始不晚于北宋,也就是说,天目人烧窑,起码在一千年以上了。到上世纪80年代,仍有少数窑口还在生产生活用瓷,所以老百姓对这些东西并不以为然。

  近代天目盏第一次正式现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浙西行署驻西天目山,并成立“天目书院”,院长张天方对考古方面很有研究,他首次在天目山发现了天目盏,几次发掘后,找到了许多精品,在天目书院和其他地方展出。遗憾的是,战乱中,这批天目盏精品不知为何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考古研究,仅西天目山寺院周边,就已经发现33座 “天目窑”窑口,以烧青白瓷盏为主,间烧黑釉瓷。这些古窑遗址,于2013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尚未发掘过。

  调查中拾取的天目窑残件中,有“曜变天目”、“兔毫天目”、“鹧鸪天目”、“玳瑁天目”、“油滴天目”、“虎皮天目”、“素天目”等。研究人员判断,宋元时期,此地烧造天目盏之风非常兴盛,但在元代以后走向了没落,大范围的烧制也就停止了。

  2013年10月,一次有关天目盏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日本学者认为,一开始“天目盏”即源自于天目山,此后这个概念扩大,流入日本的类似黑釉茶盏,如建盏、吉州窑等,后来都被统称为天目盏。

  陈振华的公司经营天目山景区时,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有一次,一批韩国客人在游览天目山后,提出想购买天目窑生产的天目盏作为纪念,可天目窑口已熄火数百年,烧制出美轮美奂天目盏的精良技艺,早已失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陶瓷专家的努力下,建盏的烧造技术已经得以恢复,同为黑釉,为什么天目盏不恢复?这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把失落的天目盏找回来。”

  一盏浓缩匠心的碗底星空,从零起步来路仍艰辛

  恍如一片星空,繁星点点,神秘莫测……凝视这只精致的“天目盏”,不禁令人心潮起伏。这“碗底星空”,就是陈振华及他的研究团队,最新烧制出来的一只“曜变天目盏”。

  研究发现,天目盏之美与铁元素息息相关。因为其胎和釉的含铁量极高,在烧制过程中,铁元素就会被析出,在釉中形成小玻璃泡,将多余铁元素带至釉面。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浮至釉面的小泡破裂后,就形成了所谓的油滴斑。如果破裂的小泡随盏壁往下流,就会呈现出经脉状的兔毫式条纹。在天目盏中,油滴为贵,条纹次之,因为前者需准确拿捏釉料中出现斑点的最佳时期,否则很快会因为垂流而变成条纹。同时,各种形态的氧化铁,颜色各异,它的装饰效果也是千变万化的。

  最令人叫绝的就是“曜变天目盏”,它的釉色虽然略显暗淡,但会产生彩虹般七色的光彩,它是一种自然造化,可遇不可求,百万之中才会出现一品,最为珍贵。

  “碗底星空”中,浓缩了陈振华团队经历了数年的科研成果。

  “我们在江西,找到了与天目盏同是黑釉的吉州窑文化传承人,掌握了制黑釉盏的基本技术。但是,毕竟天目窑与吉州窑不同。目前,我们有三个不同方面的专家团队,在同时进行研究。”天目盏项目负责人王慕刚说,“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团队最初几乎花了一年时间来研究天目山瓷土的耐火性。然后是釉矿石的成分,及它对各种温度的反应……别看小小一个盏,它总共有72道工序。”

  难点更在于,团队坚持的是匠人匠心,坚持对古法的忠实追寻。陈振华的梦想是,在天目山“古天目窑址”旁建新窑,只用天目山的瓷土和天目山的釉矿,不加任何添加成分,用古人的手法烧制出天目盏。

  “这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就像世上没有两块相同的石头,只使用天然原料,这就意味它的成分是会变化的,烧制方法也要随着变化做出调整,找到其中的原理和规律是最难的。”王慕刚拿着“碗底星空”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天目盏项目的成果初现。你看,它多美。”

  但目前,“天目盏”的烧制,仍有不确定性,“在窑最后打开前,谁都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我们烧出了什么。”

  但,这不正是天目盏的魅力之一吗?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