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阳光普照美丽乡村

2016年11月18日 10:13:05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蔡志华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巨变,在很短时间内,农村的物质条件就从极度贫乏到大大丰富。农村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腾飞,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失,特别是年轻人和精英群体通过多种渠道向城市集聚,很多变成了农民工、市民。物质条件还在进一步改善,但是有的村庄,面貌却在荒芜、衰败:年轻人少了,老人和孩子得到的照顾少了,充满天伦之乐的笑声少了;垃圾多了,污染多了,社会问题多了。

  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我们是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哪怕城市化率达到70%,也还有4亿左右人口留在农村。浙江又有浙江的省情,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浙江地处江南,山水等自然禀赋十分优异,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民宿的前景十分广阔。建设美丽乡村,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的履行,是特色和优势的传承,是产业和社会的升级。

  近年来,浙江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为载体,狠抓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我的老家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年年都有新变化,先是村中道路更通畅了,后是河道经过清淤清爽了。今年过年回去,村里变化更大,不仅成堆的垃圾不见了,明显比以前干净了,家里还有浴室和抽水马桶了。沿溪还建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绿道,晚饭后徜徉在绿道上,风景如画,水声潺潺,让人心旷神怡。

  更可喜的是,“美丽”乡村不仅美在“颜值”上,还美在“气质”上。老家是个三合院,有五六户人家生活在一起,过年的时候几十口人热闹得很,可是一过完年,院子一下就安静了。在过去很多年的时光里,只有老妈和堂嫂两个人留守。而近年来,随着效益农业、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老家明显比以前兴旺了,外地游客陆陆续续来了,长期在外打工的男人们回来了,甚至读过书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现在的新农村,可以说确实已经具备了全面小康社会的雏形。长者享受惠而不费的集中供养,聚在一起吃着可口的热菜热饭,开心地聊天。男主人在村里搞点效益农业,收入甚至比出外打工更好。真要打工,附近也能找到工作。这是家庭妇女们的黄金时代,她们比以前更忙碌了,除了家务,还要看韩剧、网购,跳广场舞。她们也更孝顺了,长辈不用再巴望着用她们的钱养老,再说有了“家规家训”,有了“好家庭”和“好媳妇”等评比,她们也想去争一下,至少丢不起那个人。学校里也来了城里的好老师,考上好高中、好大学的孩子明显比以前多了,留守儿童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爱。原来农村人最怕生病,现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加上大病救助,抵御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老一辈都很本分朴实,他们要求的本来就不多。现在的日子,实在已经喜出望外,只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多享几年清福。但农村的活力和未来在下一代,他们见多识广,是有梦的一代,对生活有着更高的目标和追求,留住他们,很不容易。”美丽乡村”也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罢,最关键在可持续,能坚持,有常态长效机制,从而让现代文明的阳光全面普照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我们还要继续大步流星往前走。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