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浙江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修订 折射哪些新变化
新华社:浙江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修订 折射哪些新变化
2016年11月11日 20:32:26 浏览量: 来源:新华社 作者:邵琨 余靖静
(资料图)
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不乱扔垃圾,学会分类投放垃圾;看着对方的眼睛与人交流,有礼貌、会倾听,不随意打断;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道别时记得称呼对方……近日,《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面向教师、媒体、家长等征求意见,引来热议。
“浙江版”意见稿有哪些亮点?与过去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相比有哪些变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折射了中小学教育的哪些变化?
亮点频现 “浙江版”更注重可操作性
记者发现,此次公布的“浙江版”意见稿里有不少亮点,操作性更强。其中“记住父母生日”“看着对方的眼睛与人交流”“有礼貌、会倾听,不随意打断”等引来网友好评。
记者对比发现,对于节约水电等行为规范,2004年版的教育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有要求,但没有说具体该怎么做。此次“浙江版”征求意见稿就很明确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如,洗完手要及时关水龙头,离开教室要随手关灯、关电扇;垃圾需要分类投放等。
对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2004年版的行为规范也有涉及,但未提出具体要求。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单纯对孩子说有孝心、尊老爱幼,未免空洞,因此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记住父母生日开始。
浙江衢州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汪建军是一位当班主任有20年经验的德育老师。他说,德育教育需要“小切口”,这样学生容易做,老师也容易教育。
对孩子从小培养国家的概念也很重要,但过去2004年版的行为规范说的“爱祖国、爱人民”在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如何体现?“浙江版”征求意见稿将这个要求落地,从认识“国旗、国徽”开始,到“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的各种场合,都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
朱国清表示,“各种场合”是这次加上去的,就是希望中小学生真正能养成习惯,不仅校内要做到,到了校外也同样要做到。
此外,“浙江版”行为规范还增加了一些要求。如,按需取食,实行“光盘行动”;上健康网站,控制上网时间,不沉迷于网络游戏;遇到危险懂得求助,会正确拨打求助电话等。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10小处着手的教育更契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