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古籍”: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
“互联网+古籍”: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
2016年10月31日 20:30:25 浏览量: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方其军
网络共享应用
彰显形象,实效惠民
2015年10月,辛勤的耕耘迎来了收获季节。余姚市文保所提前完成古籍普查采集和一审工作,向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传数据2496条,共普查古籍3120部、34009册。而这些数据已全部通过本级一审,其中780条数据已通过省古籍保护中心二审。这意味着余姚市文保所主持开展的古籍普查以圆满的姿态谢幕。
经过普查,基本掌握古籍收藏数量、保存状况及地方文献收藏等基本内容,对馆藏古籍的基本信息即古籍数据标识号、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分类、定级、书影、破损情况及古籍库房环境和管理状况等,进行逐项登记,进一步完善《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馆藏古籍目录》,为每一部古籍制作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目前,在余姚市文保所已然掌握的古籍中,可确定版本时间最早的是《鲍氏国策十卷》(明嘉靖七年影宋刻本,2册)一书。更值得一提的是,因成果丰硕,省级相关部门还在该所成立了浙江省古籍修复站。
普查与保护成果摆在眼前,紧接着,就是解决如何利用的问题。原先存在于概念与意向中的“梨洲文献馆”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很快就摆上议事日程。有关负责人说,“网络上,没有现成的‘中天阁’,得新建一座典籍藏量可观的互联网‘梨世文献馆’,我们做好了任重道远的心理准备。”
今年年初,在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支持下,余姚市文保所正式启动馆藏古籍数字化共享工程。承担具体建设任务的余姚市文保所所长助理谢向杰说:“以古籍拍摄、书影加工和整理上传等环节来说,首先要把控避免错页上传,否则会误导外行读者,也会失信内行读者。另外,如果书页清晰度、美观感不够,必然影响读者的阅验体验,也需要有效提升和改进。”
这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在为时半年有余的系统开发、内部测试、修改完善等一系列流程后,今年7月下旬,梨洲文献馆古籍资源库查阅平台进入公测试运营阶段。呈现在网民面前的网站首页,顶头即是纲举目张式的沙孟海手迹“梨洲文献馆”,或深或浅地隐约衬以排排书架;主体页面为浅黄底色,一本本古籍赫然在目,可直接点击阅读。整体风格简约、典雅,操作模式简易、便捷。余姚画家章航凯因查找古籍资料登录该平台,浏览后表示:“首页似乎就是一个书房,主体面页呈现的是一个书架,来访者可方便取书阅读。”
“梨洲文献馆”资源库平台主要收录馆藏族谱、志书、珍贵古籍、姚江名人著作,读者可通过在线检索及全文阅览电子版古籍。主体页面简单地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热门古籍”,另一个是“新增古籍”,分别有点击“更多”的设置。在最初公测阶段,上传族谱类和姚江名人著作类古籍27部,不断有更新增加,目前已达到44部180册。有关负责人称:“以数字化为依托,我们制作成熟一部就上传一部,这是灵活敞开的,没有时限制约。但,我们着力保证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常在线下一天能够完成接近两百页的古籍书影加工处理。从现在起,更新古籍类型优先考虑家谱,然后是名人著作、珍贵古籍,最后是志书。”
《四门谢氏二房谱》《倪文正公遗稿》《国朝姚江诗存》……原先可能需要颇费周折才能查阅到的古籍,现在只要上网轻松点击鼠标就能整书通读,这是“互联网+”的福利。此举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既能让读者便捷高效地研究利用古籍,又可降低实物借阅量,确保古籍的维护和安全。
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朱月芬说:“余姚是历史文化名城,梨洲文献馆的数字化复活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优化了文化品质,更为关键的是,在用途上确能体现惠民实效。”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