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寿礼一样也不能少:古代中国人原来这样过生日
庆典寿礼一样也不能少:古代中国人原来这样过生日
2016年10月25日 14:13:17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魏根深
除了皇帝、神仙生日的特殊名词之外,唐代及以后,还出现了许多关于普通人生日的特殊称呼。下面所列(基本按时间顺序)是最常用的:“生日”“生辰”“生朝”“诞日”“诞辰”和“降诞日”。唐代以后,就像是英文中的birthday一样,“生日”“诞辰”等等也有了两个意思:出生的日子和每年一度对出生的庆祝。
婴儿人生之初的重要日子(从南北朝开始)是:“满月”或“称月”,剃掉胎发,命名仪式;“百晬”(100天或3个月)。
帝国晚期,最重要的生日包括:
“朞”“周日”“周晬”“晬日”“周岁”(小孩出生满一年);首次出现是在《颜氏家训》2.6:118。
“大生日”(从十岁生日开始的每一个逢十生日)。显然比“小生日”(两个逢十生日之间的生日)更重要。
“大寿”(从六十岁生日开始的逢十生日)。比此前的“大生日”都重要,六十岁生日是人生的里程碑,它不仅意味着活到了老,还标志着值得庆祝的真正的圆满。有时又称“六十生日”“六十诞辰”“六十花甲子”“六十甲子”,最普遍的称法是“花甲”。为了防止激怒命运,人们喜欢提前一年庆祝大寿。以下是各大寿的别称:
花甲之寿:60岁;又称“六旬”。
古稀之寿:70岁;又称“七旬”。
八十大寿:80岁;“八旬”(《红楼梦》第88回贾母“八旬大庆”)。
耋,耋老,耄耋:非常老(70或者80“岁”)。
九旬:90岁。
期颐之寿:100岁。
从五十岁生日开始进行特殊的生日庆祝活动。逢五生日,比如55、65“岁”被称为“小庆”。逢十生日为“大庆”。“明九”生日也值得特别庆祝(指虚岁末位为九的生日,比如9、19、29、39“岁”等等)。实际上,人们通常提前一年,在“明九”年庆祝逢十生日,特别是六十大寿(全部按虚岁算),目的是要取“九”与“久”谐音的口彩,同时避开与“时运”的“时”谐音的“十”,免触霉头。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做九不做十”。
“暗九”指九的倍数生日(18、27、36、45、54、63、72、81“岁”),因其中暗含九而得名。“暗九”生日被认为是暗含凶险,因此,需要在生日前夜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最凶险的莫过于暗含九九的81“岁”生日,因为它意味着终结。正因如此,《红楼梦》里才会有这样一段:“鸳鸯道,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红楼梦》第88回)之所以是3651部,可能是因为它是365.25 的9.9倍(老太太还要求家里的姑娘们抄写《心经》365遍,恰好与一年之中的天数365.25相合)。
暗九之说显然与用“九曜”(9颗星星)算命的方法有关。“九曜”指的是太阳、月亮,以及五颗肉眼看得见的行星、罗睺星和计都星。极数81几乎与每个人都发生过关联,因为帝制中国晚期儿童乘法口诀“小九九”的结句正是“九九八十一”。
许多文化都非常重视九(或者七)的倍数。在欧洲中世纪,人们普遍相信每个第七年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49(7暳7)、63(7暳9)、81(9暳9)则是特别凶险的转折点,让人感到畏惧。
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年忌”,比如说73和84(可能是因为孟子、孔子分别死于这两个年纪)。《黄帝内经·素问》将7、16、25、34、43、52和61视为“年忌”。“年忌”还包括,女性每隔七年、男性每隔八年是一个坎儿(《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帝制后期,按习俗,要向年长的人磕头贺寿(又称“拜寿”“祝寿”“添寿”“庆寿”)并献上礼物(邱仲麟2000)。文人作诗,有钱人家在逢十的大生日,特别是六十大寿时,要大摆宴席、请戏班子唱戏,以示庆祝。明清的白话小说中对这一类庆祝活动有许多记载。比如探春就说过:“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红楼梦》,第62回)《红楼梦》描述了六个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的生日(分别见于第11、16、22、43—44、62—63和71回)。最有名的是男主人公宝玉的14岁生日(第62—63)。《醒世姻缘传》《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中也有不少生日场景。
读者应当还记得,从唐宋时期起,生日成为庆祝的时间,但不是增加年龄的时间(年龄的增加是在新年伊始)。此外,还请注意,某“岁”生日的日期是按照中国的阴阳历来计算的。以康熙皇帝为例。他生于其父在位的第11个年头的三月十八(按照格里高利历,是1654年5月4日)。他的六十岁生日并不是在60年以后的5月4日(也就是说1714年5月4日)庆祝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他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正月初一(1713年1月26日)进入60岁,而不是1714年。第二,那一年的三月十八是在格利高里历的4月12日,而不是5月4日。因此,尽管他在1713年1月26日就进入了六十岁,但是,六十大寿却是在4月12日举行的。当然了,按照欧洲和美国的算法,他当时其实只有58周岁。
正如“计算年龄”一节中曾经提到的,情形在20世纪变得复杂起来。原因是,此时,人们开始逐渐转向按照实际年数,而不是“岁”来计算年龄。而某人的年龄究竟是按哪一种系统来计算的,常常并不清楚。宦官将阉割的日子作为生日(但并不用来计算年龄),因为它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这种行为初次见于记录,是在宋朝。“冥寿”是死者的生日。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0《军机处二百年》:揭开清代皇帝权力运...
- 2016-10-12南方日报:“莫用三爷,废职亡家”
- 2016-09-20你见过吗?宋代皇帝喝的茶 白凝如雪
- 2016-09-02鸡年日历开卖 2017年《故宫日历》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