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余东:从山村到“画村”
一个仅八百余人口的山村,书画爱好者超过三百人——
衢州余东:从山村到“画村”
2016年10月22日 15:25:06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严粒粒
画天画地画自己
人们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日益强烈。农民画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农民画的精髓,是画天、画地、画自己。
随着余东村农民画越来越多地被广为人知,一批一批的绘画爱好者前来参观,许多专业画家热情地为村民免费教学。在余东村村委会办公楼里,有一间专门为村民开辟的培训室。郑利民记得,就在一个月前,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就在培训室里向大家鼓励道:农村里的创作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人事物去创作,保持农民画的特点。
于是,村民余统德的农民画上,打年糕、磨豆浆、马灯、舞龙等场景,鲜活地跳跃纸上,他说:“这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橘子也成了郑利民的“灵感缪斯”。80年代开始,余东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柑橘,余东村成为了“橘乡”。从那时起,他笔下的橘子果汁饱满,个个火红。
田间耕种、老城新建、五水共治、互联网发展……农民画的绘画主题越来越丰富。随着农民接触的事物不断增多,视野随之开阔。“农民的绘画艺术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有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郑利民认为。
艺术陶冶情操。画中的美丽乡景化作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郑根良、郑位良兄弟俩每当回想起学画画的经历,总会感慨万分。大哥郑根良业余爱好绘画,弟弟郑位良却迷恋于麻将桌前。正因为如此,郑位良夫妻经常吵架,家里还欠上赌债1万多元。“虽然知道赌博不好,可是当时陋习难改,幸亏有了农民画!”在哥哥和协会的劝说下,几年前,郑位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农民画创作行列,并渐渐地对农民画创作产生浓厚兴趣,专心致志地学了起来。
“自从学了画,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忧郁寡言,变得热情奔放了。”近几年来,郑位良主动当起了老师,带起了5位徒弟;由他创作的《科普》《新生活》《丰收喜悦》《乐在棋中》《桔乡风采》等作品,也在国家级、省级农民画大展中入选。现在,他已经成为村民中传颂的农业种植大户、农民画创作大户、获奖专业户。
来自江西玉山的外乡媳妇周振燕嫁来余东村6年,对余东村的乡风赞不绝口。“余东村的人爱画画,有文化,有素质,有书生气。”
2005年,余东村农民文化中心大楼建成了。中心设有余东农民画展示厅、书画创作室、农民艺校、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等较为完整的文化设施;2013年末,余东村余家祠堂修建完成,这里不仅是农民文艺表演阵地,同时也是农民画艺术展厅。
“自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画画,村里搓麻将、赌博等不良风气渐渐消失了。农闲时节、节日期间,村里都会开展书画交流、比赛。也就从这时起,只要村民家里每逢喜事,协会都会组织会员向村民赠字赠画,帮助布置新房。”说着村里的变化,郑利民欣慰不已。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0草根合唱团唱响好声音
- 2016-10-19画出心中美丽的秋天
- 2016-10-13美丽乡村迎客来
- 2016-10-10写生是写“心之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