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余东:从山村到“画村”
一个仅八百余人口的山村,书画爱好者超过三百人——
衢州余东:从山村到“画村”
2016年10月22日 15:25:06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严粒粒
草根艺术筑“画村”
“你看,这是我和我兄弟画的《五水共治》!”伫步河边,村民郑根良手指着墙上一幅巨大的墙画说。蓝色调的画面上河水潺潺,两旁的房屋鳞次栉比,农妇的渔网里兜满肥美的大鱼。“我们村的河里真的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咧!”
这不过是其中一张。余东村,一个远近闻名的“画村”,每家每户院落墙上绘满了各式各样农民画。2015年,在遍地鲜花、橘树环绕之中,16位本村农民参与自家院落墙画创作活动。在全村近一公里的文化街围墙上,110多幅画用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反映了乡愁、生态家园、五水共治、幸福生活、核心价值观、美丽乡村等主题。
“白天背锄头种地,晚上拿笔头画画”,说的就是余东村的村民。在全村800多人口中,书画爱好者就达300余人,农民画创作骨干成员48位,其中6位农民画家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厅列入首批“浙江省民间优秀艺术人才”。
余东农民画作为民间草根艺术,近十年才被人们知晓,可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那时,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一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边进行农民画创作,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
60多岁的郑根良是“画村”建设的骨干之一。在家中的“郑根良工作室”里,他坐在画板、笔墨之间,和记者说起了让他兴奋不已的“画村”发展史。
“我从小热爱画画,上课画下课画。长大了,就在农闲的时候画。” 受母亲影响,郑根良五六岁时就拿起了画笔。上世纪七十年代,23岁的郑根良看见天上飞过的飞机拉出了一条漂亮的白色尾迹,就赶忙拿出画笔画了下来。
为了得到点评,郑根良把画拿去衢县文化馆给专业的老师们看。“你知道当时老师说什么吗?”说起绘画创作,郑根良兴奋得不得了,“他们想不到农民也有这样创作的热情,提议建立衢县业余美术学习班。”
郑根良就是24个首批学员之一。当时衢县文化馆美术干部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免费指导农民进行绘画创作。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学画的队伍。
就此,农民画的种子,从文化馆里播撒到了余东村的乡间地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画爱好者为了养家糊口,无法投入太多时间到农民画创作,美术班也就搁置了。但大家对画画的热爱始终延续。业余时间,大家以自学为主,在学习、借鉴民间墙头画、檐头画、剪纸、刺绣、皮影、木板画等多项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尝试农民画创作。
在农民画爱好者的努力下,2003年4月,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成立了。沟溪乡文化站站长、余东农民画协会会长郑利民清楚地记得,2004年冬天,第一期余东农民画培训班开班,不足50平方米的活动室一下子涌进50多人。“没想到这么多人都憋着一股学画的劲!”
如今,余东村农民画历史已有近40年,年纪最大的农民画家已经82岁,最小的只有14岁。
到目前为止,余东村累计有170多幅农民画作品入选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审计署、中国美协、中国民协等举办的全国民间绘画展和农民画展。
2009年,余东农民画走出国门,参加由苏丹阿曼国主办的第十届马斯喀特文化艺术节,40余幅农民画被当场买走。郑利民记得,当时有位韩国籍女学生手捧《春牛图》激动地说:“太美了,没想到中国的农民画这么奇特!”
凭借农民画广泛的影响力,2008年,沟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余东村也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基层文化建设示范村”称号,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群众文化优秀创作团队”和“浙江省十佳群众文艺示范团队”。
“画村”之名,如此成型。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0草根合唱团唱响好声音
- 2016-10-19画出心中美丽的秋天
- 2016-10-13美丽乡村迎客来
- 2016-10-10写生是写“心之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