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缅怀戏曲巨匠 传承国之经典

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座谈会举办

2016年09月21日 10:54:43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我看汤公与“汤学”

  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叶长海

  今年,世界戏剧史走进了“莎士比亚年”和“汤显祖年”。汤翁和莎翁,这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

  汤显祖一生学识广博,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涉及历史、政治、教育、文化、哲学、宗教等方方面面,无不精当。但是,他之所以赢得生前身后的巨大声誉,首先还是因为他的戏曲作品“临川四梦”。这四梦,前二梦《紫钗记》和《牡丹亭》讴歌人间至爱至情;后二梦《南柯记》和《邯郸记》则着重揭露官场黑暗,感叹“人生如梦”。

  “临川四梦”以其深刻丰富的思想精神、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代读者、观众的热爱。而对“四梦”的研究也就随之而起。这种研究包括理论批评、评点改编等许多方面。三四百年来,研究从未间断。在历史上曾有三个较为活跃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四梦”问世之初至明朝末年,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对剧本的评论,可以称之为“剧本论”。第二个阶段是在明末至清前期,主要是对“四梦”的改编以及对表演和演唱的探索,可以称之为“演唱论”。第三个阶段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重点在研究《牡丹亭》其剧本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可以称之为“社会论”。 这三个阶段,可以说是汤显祖研究史或“汤学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一部“汤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篇章,曾对后世产生过影响与启示。但是这一部“汤学史”显然是不完备的。虽然论著不少,但大多只是围绕在对“四梦”本身,特别是集中在对《牡丹亭》的评论上,但这种评论常常偏于表层,而且有“众口一词”的倾向。而对汤显祖作为作家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社会心理,其研究明显不足,对汤显祖的其他作品,如诗赋、理论文章更是很少研究,而且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单一。可以说,这三个阶段过去之后,汤显祖研究显得停滞不前。

  转机出现于1982年,以江西的汤显祖纪念会为转折点,汤显祖研究又掀起一个新浪潮。今天,对汤显祖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一门初具规模的“汤学”已经展示在我们眼前。

  但是,一个世纪以来,和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熟悉相比,不但西方人对于汤显祖了解甚少,中国人也还没有真正走进汤显祖的世界。所以,我们遇到了一个严肃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下功夫真正读懂汤显祖,同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生动的汤显祖。

  近年来,由于中国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加以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关爱,大家对汤显祖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并引起了国内外学界与艺术界的共同关注。此时,又恰逢纪念汤公与莎翁逝世400周年,这种研究与交流遇到了一个大好时机。我们有信心,让中国的“汤学”与西方的“莎学”一样,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永放光华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