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教育 家长你缺位了吗?
陪伴教育 家长你缺位了吗?
2017年01月16日 17:16:03 浏览量: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蒋炜宁
孩子有哪些成长关键期?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一生有7个发展关键期:
①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②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③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④想象力发展关键期(2—8岁)
⑤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⑥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⑦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阶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陪伴教育管些啥?且听专家校长来说说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管教孩子呢?这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底线教育。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一个是接受别人的底线。要教会孩子坚守自己的底线:珍爱生命、重视健康、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保护弱者、尊重别人、保护环境、敬畏规则和法律;远离毒品、赌博、酗酒等事物和行为。同时,坚守交往其他人的底线,一旦对方突破底线,及时止损。
2.言传身教。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纪律教育、情感控制、监督等角色,引领孩子形成良好品性。母亲主要做好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在我国,目前“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这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是“父爱缺乏综合征”。没有父爱的男孩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男人。
3.因势利导。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影响。在家庭里给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奖赏,使他们朝着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方向健康成长。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如对个性强、自制力也强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定;而对于自控能力弱、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要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预设规划。要让孩子从小就开始人生规划,设立人生目标。家长和孩子可以及时找出现实与这个目标间的差距,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未来作准备,让他们在教育资源有限、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保有立足之地。当一个孩子有了人生目标,他所焕发出来的斗志,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样的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从外人的角度上看,是牺牲了他们“玩”的时间,很累很辛苦,但这群孩子反而更自信,整个状态都是生机勃勃的———他们从中所获得的快乐,是那些无所事事的孩子体会不到的。
5.耐心等待。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让他们做自己愿做的事,管得太严,会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1-16职场妈妈下班后的育儿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