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陪伴教育 家长你缺位了吗?

2017年01月16日 17:16:03 浏览量: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蒋炜宁

  怎样的陪伴才算够格?

  且看宁波一所学校的三年行动

  怎样的陪伴才算有效,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宁波市海曙区田莘耕中学从调查中看到了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陪伴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做出尝试———引导家长做孩子成长的合格陪伴者。这样,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引领孩子向上成长!

  “记得头一次搞陪伴教育论坛,近3小时的讲座没一人提前离席,也没人低头看手机,全程认真听讲。看来这真是点到家长们的痛点了。”田莘耕中学校长王剑平回忆2014年底举行的首场陪伴教育论坛的场景时说。当年学校提出了6条陪伴教育理念。一是和孩子一起运动,在强健身体的同时,锻炼孩子的意志,使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二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中共成长,阅读的可以是报纸、小短文、小故事甚至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语和一个微型人生的片段。三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体验实践中共成长。生活在富裕年代的孩子学习、实践能力并没和优越的成长环境成正比,一些孩子依赖思想严重,动手能力弱。需要父母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孩子多体验实践活动,既丰富了课外生活,也提升了孩子的实践能力。四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反省反思中共成长。自我反省让孩子的人格不断趋于完善,内心慢慢走向成熟。五是家长和孩子一起互诉心声中共成长。独生子女这代人缺少玩伴,父母要及时与之沟通,才能借此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六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挫折中共成长。现实社会中,抗压力差的“草莓族”比比皆是。这需要从幼年起引导孩子如何做人与做事,在挫折面前学会积极、勇敢面对。

  “从这6个方面全面关注孩子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家长们淡化对孩子成绩和分数的关注,从日复一日的陪伴中修缮亲子关系,补上这些成长的能量与营养!”该校政教主任如是说。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陪伴教育团队支撑家庭陪伴。导师陪伴团队由班主任担任首席导师,由一名任课老师担任梦想导师,2位家委会代表或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实践导师,校或班级阳光少年作为成长伙伴,“组团”助力家长陪伴。再者,每次家访中,老师对家长个别指导,根据家长和孩子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陪伴内容,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使陪伴教育水到渠成。

  2015年学校提出家庭深度陪伴理念,以治愈一些成长的伤痕。懂孩子需要什么,才是深度陪伴的第一步。其后还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一心一意陪伴,而不是坐在旁边玩手机。比如聚餐、打球、野营、走古道等项目家长共同参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和自信心。陪伴要做到尊重互爱,营造民主和平等的家庭氛围,常常要与孩子互换位置思考,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尊重和陪伴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慢慢地实现情感和思想上的共融。

  2016年12月第三届陪伴教育论坛上,一批成长起来的优秀家长上台分享,作为身边的典型,引导众多家长更好地实践陪伴教育。从现场采访来看,家长们对陪伴教育深以为然,对怎样陪伴展开了讨论和交流。陪伴中是严加管教,还是大胆放手?哪种陪伴更对路?管是为了今后的不管。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需要一定的控制乃至强制才能从他律迈向自律,同时要做到管放结合。严管有助于良好品行的养成,但一味严管很可能会把孩子管得“呆若木鸡”,就像“木头人”似的。应当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地放手让孩子试错并改进,在实践中提升克服困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学校还开通微信公众号,为家长提供可学习的陪伴教育模板。至今,关注家长超过两千人,每天阅读量超过一千人次。

  爸爸们的陪伴悄然归位

  家长和孩子心近了,赢来共同成长

  持续3年的家庭陪伴教育引导,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以往家庭教育中很难看到身影的爸爸们悄然归位。203班的张爸是一位新宁波人,来甬16年靠自己的勤奋和能力打拼出了一家公司。他没有参与过女儿的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陪伴,而是找人代管。2年前,他女儿上初中,儿子念小学。在女儿学校的陪伴教育引导下,他开始反思:由于疏于照顾,孩子们的读书写字习惯不好,落下了近视。由于工作实在忙,但又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张爸提出由他送女儿和儿子上学。每周一至周五,他5时半起床,叫醒女儿,父女俩手拉手结伴步行到小区附近早餐店吃饭,再手拉手步行到学校。这几十分钟的路程中,他们聊生活学习上的情况、孩子的心情和困惑,张爸趁机加以引导,渗透价值观,这些他都做得不露痕迹。有数次路上碰到同学,女儿想把手抽回去,他紧紧拉住不放。起初女儿还有点害羞,后来渐渐体会到天伦之乐和爸爸的良苦用心后,她拉着手大方地跟同学打招呼。有一天女儿跟他说,以后上高中和大学住校了,就没机会这样父女同行了,现在得好好珍惜!张爸送女儿上学后,再走到附近菜市场买好菜,走回家,负责叫儿子起床、洗漱并整理内务,一起早饭后开车送他上学。

  张爸在接受采访时说,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参与陪伴缺位了,或者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传导给孩子,待孩子长大后再责怪他不争气就晚了。忙归忙,根据实际情况规划时间关注孩子成长,很重要!

  张同学说,父亲与她共同走过的一年半的上学路让她感受到了爸爸深沉的爱。特别是爸爸常说的正确看待成绩的含义这番话,她牢记在心。天赋、环境不同,成绩会有高低和差异,但会做人、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才是真正的成绩!

  2016年11月学校又做了一次调查。针对家长的调查表明,通过陪伴,亲子沟通顺畅了。陪伴从最初的陪玩陪吃到现在孩子反过来处处体贴,感受到孩子浓浓的反哺之情。不少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养成了规划自己学习生活的习惯。一些家长说,在陪伴中与孩子有了思想的碰撞,教会家长用新思维、新视角去看待问题。

  一位初二的男生在妈妈的陪同下,摆摊贩卖雷笋,由于性格内向不会吆喝,一个上午雷笋没卖掉一颗。在妈妈启发下,清理掉老笋壳,简单清洗后再上摊,再适当调低售价。妈妈在旁帮着吆喝,一下午百来斤雷笋售完。刨去成本,从清早6时到下午5时,才赚进不足百元。孩子在调查中写道,体会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和劳累。另一位初三男生在父亲的出谋划策下,带领同学进行暑假打工。与婚庆公司联系,落实具体工作时段和地点,确保路途安全,争取合理收入……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和团队小伙伴逐一考虑周全。他写道,原来要做成一件事,这么不容易,成功的背后需要大量的努力和付出!

  在家长的陪伴下,初二赵同学参加宁波民建志愿者活动,初一的葛同学学会了制作天台麦饼筒,初一的刘同学成为一名小小环保志愿者,不爱运动的郑同学养成了长跑的习惯,白同学爱上了朗读……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是父母给予他们的最好的财富。家长们,您在家庭的陪伴教育中,到位了吗?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