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咚咚锵里的人生指引

2016年11月05日 09:04:49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马悦 章启东 王丽贞

  【引子】

  孩子们大多不喜欢爸爸妈妈的唠叨。家庭教育中该怎么引导?这似乎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

  金华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有一番雄心壮志。9月开学后,贾秀军上了一堂婺剧课。这堂课,不教唱腔、身段,却让一群孩子羞红了脸、低下了头,种下了一份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

  这堂课名叫“美丽的唠叨”,以婺剧《白鲞娘》片段为开头,内容讲述的是两位妈妈在发现自己的儿子偷白鲞后,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和态度。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这堂课选用的教材是由该校师生共同编撰的婺剧读本——《婺剧小故事》。

  在不久前举行的该校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上,家长们观看了这堂课的视频,瞬间引起共鸣。一位母亲感触良多地说,她曾经疑惑,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个戏曲迷,学校的婺剧特色是否适合她?然而,看完视频后她顿悟,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曲素材,将德育巧妙而有效地渗透到孩子的认知、语言和行为中,最终内化为她自身的道德修养。润物细无声,这不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她说:“我很放心,孩子很幸运。”

  听上去,这个学校的婺剧故事,本身就是一出耐人寻味的剧目。近日,我们来到金华东市街小学。在这个只有巴掌大的校园里,我们试着去寻找那最初的“灵光一现”,在故事的起承转合间,挖掘创作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带给我们向上向善的力量,还有对孩子教育的思考探索。

  【第一幕】

  新校长力排众议强派活

  女老师巧改剧目编读本

  “说得简单,哪有这么容易?”

  “我们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啊?”

  ……

  那是2013年,东市街小学的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吵嚷声,台下的23名老师交头接耳,有的甚至大声质疑。

  台上是新到任的校长贾秀军。就在几分钟前,她对学校的婺剧教育特色提出了新要求——让每一位孩子都能零距离接触婺剧。谁知话一出口,就引起了老师们的不解甚至质疑。

  贾秀军抬了抬手,示意大家安静。“能不能编一套婺剧读本。按程度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没等老师们反应过来,她直接开始“派活”,“滕小祎,你来负责编这套读本。”

  简短的会议在老师们的迷茫中结束了。更加迷茫的是滕小祎,“真有这个必要吗?”对婺剧没有兴趣的滕小祎更加迷茫。在她眼里,婺剧只是小部分人的喜好。围过来的老师们同样疑惑,甚至认为贾秀军在作秀。

  滕小祎有股较真劲,既然接下了任务,便也开始认真思考,想出一个框架来:低年级以婺剧小百科为主,体现知识性、趣味性;中年级以婺剧小故事为主,让孩子们从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高年级则以经典唱词选摘为主,统称为“婺剧小韵文”,供孩子们边读边诵边模仿唱腔。

  按着这个思路,滕小祎组织其他老师分工协作,找寻资料。然而,还没正式开工,便遇上了难题——每一篇婺剧剧目,人物关系复杂,还有很多不适合小学生的迷信、愚昧内容,想直接摘来编成教材显然不行。

  思前想后,滕小祎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看完一本,改编一本——提取每一篇剧目中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凝练成小故事。

  说干就干。看一出戏,往往需要3个小时。趁着刚看完的热劲头,她马上动笔,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于是,2014年的寒假,滕小祎几乎都是下午看戏,晚上改编,第二天早上再修改,天天沉浸在婺剧的世界里。

  婺剧《君子亭》,讲的是孤男寡女亭中躲雨的故事,称赞易生谨守君子之礼,但这类故事并不吸引小孩子。于是,滕小祎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小片段:风雨交加夜,易生病了,他坐在一户人家门口休息。这户人家的主人王素英及时救助他,鼓励他不要放弃梦想,继续上京赶考,并借给他一把伞。这个改编故事也有了新名字——《送伞》。

  就这样,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滕小祎终于在其他老师的协助下,完成了30个以德育为主线的“婺剧小故事”,分奉公篇、重义篇、厚仁篇、诚信篇、教养篇等门类。

  “校长,给你一个惊喜!”大功告成的那一天,滕小祎走进校长办公室,她从背后拿出一本简装的《婺剧小故事》。

  那一刻,贾秀军的眼睛湿润了:“古老的舞台艺术,变成了随时可以阅读的读本,这是东市街小学的财富!”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