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中国激进民族主义愈演愈烈?
为什么当代中国激进民族主义愈演愈烈?
2016年08月04日 11:26:06 浏览量: 来源:《领导者》 作者:丛日云
五、民族主义者人格缺陷的形成
我们这种有缺陷的教育真正深远的影响在于塑造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人格特征。这里的教育除上述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外,还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
一般说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是个人意识增长的伴生现象。在个人没有觉醒的时代,个人只是某种自然共同体的附属物,没有民族意识;在个人充分发育成熟的时候,会形成自由民族主义,或公民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的认同与忠诚指向的是以个人为基础以契约为纽带的公民共同体。从历史发展上看,在个人意识初步觉醒后,就开始摆脱对家庭、氏族、地域、等级等自然的小型共同体的依附,形成对较大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将民族视为个人欲求的适当载体。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是个人初步觉醒,但又不够成熟、不够坚强的产物。
在毛泽东的时代,领袖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格,将每个人都吸收了、淹没了。那时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感是很弱的。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意识开始萌发,但在中国的教育中,个人主义没有获得其合法性,所以不能得到正常的伸张,只能以曲折的方式或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曲折的方式表现在,个人的情感聚焦点由领袖转移到民族和国家。个人依附于民族。民族是一种半自然半人为的共同体,或如本尼迪克特o安德森所说的“想象的共同体”。在中国,民族感情更多地诉诸于民族的自然属性,强调个人与民族的自然纽带。这是个人的独立性还不强,性格比较软弱的表现。需要通过对民族的依附来获得安全感、力量感、崇高感。也通过民族的集体主义,即民族的利己主义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个人利己主义。
以这种方式获得认同的民族,并不是由独立平等的个人构成的公民共同体,而是某种有机共同体。在价值序列上,民族优先于个人,民族利益比个人利益有更多的正当性。沿这个方向发展,可以走上否定个人、强调民族至上的道路。
所谓变态的方式,是指在这种人格形成过程中,被植入了许多不健康的基因。
前面提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这种不健康基因的来源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在中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对儿童是极端压抑的。家长和老师具有绝对的和任性的权威,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走向社会的时候,政府和官员的权威也是如此。学生的学习任务极其沉重,高考的压力相当大。虐待孩子和摧残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传统社会,这种压抑成功地阻止了独立人格的形成。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青年一代要求更多的尊重和个性自由。但他们所受到的压制教育不但没有根本改变,反而在某些方面更变本加厉了。对于独生子女的一代,父母对他们非常娇宠,但却缺少对他们的尊重。父母可以为孩子做出巨大的牺牲,但孩子却必须服从父母专断的权威。这样,在年青一代的心理上,会产生更强的压抑感和挫折感。
我们可以看到,由这种教育造成的人格不健全在民族主义者身上有明显的表现。
人们很容易就能够观察到,这些民族主义者不善于克制,以不负责任的方式寻求发泄、转化和释放他们的敌意。他们通常是:话拣最有劲的说,事拣最解气的干。尽情发挥他们的“野蛮优势”,向文明撒野。但因为他们软弱的性格,又只能向安全的地方发泄。有人形容他们是在最安全的地方表现其最大的勇气。所以他们敢于在天安门前骂美国总统,敢在北京的大街上砸日本人的玻璃。他们不敢挑战他们直接面对的权威,只有将在不安全的地方不敢发泄的怒气发泄到安全的地方,将在国内受到的压抑转移到对国外事务上。互联网这种虚拟空间为他们软弱的性格提供了幕帐,群体的起哄行为使他们能够壮起胆来。扯起爱国的大旗,他们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使凶残本能的发泄有了合法的渠道。他们知道,在这面旗帜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安全的。
童年受压抑和摧残的经历,使他们具有暴力倾向。即便在国内事务中,我们也常见到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无人性的残忍的行为。在一个极端是忍受,在一个极端是爆发。一旦不能忍受,则会完全失控,任意发泄。从温顺甚至懦弱,突然变成冷血的魔鬼。从沉默地忍受,到无情地杀人,只一步就轻易地跨过。没有中间复杂而艰难的过渡环节。对于性格温和文弱的中国人来说,这表现非常反常。在国际关系问题上,民族主义者尽情使用语言暴力、沉迷于利用舆论暴力、轻易就爆发肢体暴力。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从一般的矛盾冲突立即上升到敌对和仇恨,甚至一步就跨到战争。想到战争,他们也是从开第一枪和局部战争,一步就跨向全面战争、你死我活,甚至“超限战”与核大战。理性和克制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东西。由于缺少爱的教育,由于灌输了太多的仇恨,尊重人、爱人、爱人类、爱和平这些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在年青一代极端民族主义者那里不仅是缺失的,干脆是受蔑视的。
由于受到这种教育的人群的急剧增长,成为极端民族主义兴起的温床。1990年代末中国大学大规模扩招,大批青年进入大学,如今,中国在校大学生已经达到2600万,为世界第一。加上最近十余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构成了一个大约四五千万人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另有大量的普通民族主义者与他们相呼应,这就形成一支可观的势力。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在中国普及开来。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是网民的主体,从此,互联网上便充斥着极端民族主义的喧嚣。
简单地说,激进民族主义是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行为模式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下的延续和变种。极权主义思维方式与一种有缺陷的“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构成激进民族主义的思想根源。改革开放后,现代的独立人格在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还不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受到特别的压抑和挫折,这造成了激进民族主义者的人格缺陷。因此,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世界上一般的民族主义,也与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各种民族主义有别,它是当代中国社会独特条件的产物。它不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也不是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而是人为制造的怪胎。如何消解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使民族主义的主流变成温和的、理性的、建设性的、健康的,这是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08-03电视剧《西游记》亮相尼泊尔荧屏
- 2016-08-03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鲜明导向
- 2016-07-31中外网友谈了谈中国政府与人权,结果……
- 2016-07-29环球时报:“中国外交失败论”何其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