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发展之道
新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发展之道
2017年02月08日 14:54:58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要抓手
从五年规划的发展变化来看,其越来越注重对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对中央、地方政府责任的划分,通过对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等政策工具进行有效组合,逐步突破一些地方政府执行规划时保守、刻板的倾向,推动地方政府在统一目标下拓宽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职责。这得益于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得益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因此,从根本上说,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发展逻辑,即理念—规划(目标)—行动—措施,因而能让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十三五”规划等五年规划中。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首先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其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为各级政府协调配合行动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设定“十三五”时期的各项发展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共25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有13项,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对地方或部门起约束性作用。预期性指标主要针对竞争性领域和市场主体,起引导作用。在国家规划基础上,各级政府对各级五年规划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正。第三应明确行动抓手,经过深入论证提出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作为把规划要求细化实化的突出体现和主要抓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最后应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大举措,突出解决关键性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形成丰富系统的政策体系,逐项开展工作,将新发展理念切实化为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上述发展逻辑十分有效,有利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我们对2016年的年度监测和评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9项约束性指标,进展顺利的有18项,达标率为94.7%;14项预期性指标,有望完成13项,达标率为92.9%,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为我国顺利迈上经济发展新台阶创造了条件。对“十五”规划至“十二五”规划的实证分析还发现,中央与地方发展理念相容性、发展目标一致性、发展指标耦合性、发展任务匹配性越来越高。其中,发展理念转变起着关键作用。从对“十三五”规划的分析来看,地方发展理念与中央越接近的地区,目标设定与中央的契合度越高,目标完成情况也越好。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都在地方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成为真正的硬约束。
当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并不容易,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落实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所在。
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新发展理念逐步在中国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贪多求快、层层加码。自“十一五”规划建立约束性指标制度以来,约束性指标有力推动了政策执行。但受时间、空间和其他一些系统性、复杂性约束条件的限制,约束性指标并非通过目标倒逼机制就一定能保证完成,而且还可能迫于完成指标的压力产生治标不治本的负面作用。有些部门在目标设定时盲目扩大约束性指标范围,与现实情况不匹配,很容易误导执行层,导致不理想的结果。还有些部门自主设定的专项规划目标与国家目标的有效衔接不够,削弱了国家目标的权威性和奖惩的有效性。此外,一些部门的相互配合不够,甚至出现目标效力抵消或过度叠加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指标设定和执行中,过分依赖层层分解的方式下派任务,存在层层加码的冒进主义。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目标设定不够科学、对客观事实认知不足,使发展陷入只注重“量”而忽略“质”的怪圈,压缩了结构性改革的空间,从而难以保持健康、持续、有质量的发展,难以让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2-07学者解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 2017-02-03省直管县改革的未来方向
- 2017-02-03以更宽广的视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2017-01-27故宫13年保护规划:恢复“岁修”传统 开...
- 2017-01-25实干是唯一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