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提高网络时代的政治鉴别力

2016年08月29日 16:04:14 浏览量: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阚道远

  四要看该观点思潮的理论事实依据。目前互联网流行的一些观点和论调披着“研究面纱”,穿着“学术外衣”,宣扬所谓的“公理”和“规律”,迷惑性很强、渗透性不小,为数不少的网民在这些“学理”“证据”“逻辑”面前解除了思想武装,丧失了分析能力。其实细究不难发现,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观点和论调,有的分析方法失当,有的存在明显的逻辑硬伤,有的严重背离了历史事实,有的甚至违反了基本常识。正确分析的根本之道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尺子来“度量”和辨识。

  比如,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学者福山鼓吹“历史终结论”,并以几十万言的哲学铺垫、史实堆砌、逻辑推导来力证。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就能很容易发现其中破绽。事物不断运动变化、永恒发展,历史怎会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蒸蒸日上,历史将在何处终结?

  又如,某些人在互联网上大肆鼓吹西方“新闻自由”,抨击“党管媒体”。表面上看,西方媒体虽然也有很多批评性报道,但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国家的负面报道,对本国政府多是一些小题大做、“小骂大帮忙”的报道,而涉及到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严肃话题则刻意回避,这方面的报道和讨论微乎其微。如对“民主之春” “黑夜站立”运动,西方主流媒体为何集体失声?因为这是西方媒体不可触碰的“政治正确”底线。因此,为西方媒体唱高调仅仅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和“选择性失明”,西方“新闻自由”的论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和“心头之患”,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由此来看,党员干部过不了政治鉴别力这一关,全党也就难过互联网这一关。当然,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党员干部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修行”。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个别党员干部面对某些网络舆论立场动摇、良莠不分甚至党性尽失,重要原因在于理论修养不够、理论根基浅薄。党员干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历史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科学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用好理论分析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不为“网言网语”所惑,不为歪理邪说所动,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抓规律,透过规律看趋势。尤其是对党校教师、党的理论工作者而言,更要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学术探索无禁区、党校讲课有纪律”,不能因为学术问题可以探讨就不顾场合口无遮拦、无所顾忌,更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信口开河、胡言乱语。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世界强烈呼唤党员干部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笃定。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我们在面对和处置各种网络舆论和思潮之时,才会更淡定、自信和从容,这种自信也才会释放更多正能量,更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

  网上斗争是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态,必须讲究战略战术。对方打运动战、游击战,我们不能只打正规战、阵地战,要主动设置议题,要机动灵活应对,有的可以针锋相对,有的可以迂回侧击,有的主要以礼取胜,有的主要以例证和数据服人。总之要出奇制胜、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要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挖掘符号资源,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和国内网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亲近人、吸引人,用理论和思想的力量来感染人、征服人。

(作者单位系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