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网络时代的政治鉴别力
提高网络时代的政治鉴别力
2016年08月29日 16:04:14 浏览量: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阚道远
政治鉴别力,即对一些社会现象、事件、关系、形势等从政治高度进行鉴别、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政治经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综合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和培养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的识别力,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政治修养,大力提升政治敏锐性,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网络时代,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网民的政治鉴别力尤显迫切和重要。
目前,中国拥有7亿网民,在互联网裂变式发展的基础上,在“人人都有一把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网络格局中,在境外信息渗透无孔不入的现实背景下,舆论场显得格外嘈杂、泥沙俱下。“多元化”“碎片化”“异质性”的政治传播呈现出一系列新图景、新动向。一些社会论调和政治观点,或是以历史故事、政治笑话、娱乐段子的面目出现,制造“趣味性”和“可读性”,吸引大众眼球;或是以历史纪实、档案发掘、社会反思的名义包装打扮,增强“公信力”和“可信度”,冲击主流历史观和价值观;或是经由微信、微博等平台反复登载、彼此印证、持续“刷屏”、大行其道,加大覆盖面和渗透性;或是让某些 “网络名人” “意见领袖”倾力代言,凸显“高大上”和“国际范”,网罗支持者和追随者。
互联网上的政治论调和信息舆论是国内外政治博弈、制度竞争、利益交锋在网络平台上的“虚拟形态”和“放大呈现”。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相对弱势地位和海外资本协议控制部分信息企业的基本局面,给网络政治生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消息真真假假、观点孰是孰非,令人眩目、很难辨别。网上信息阅读、存储、传递、分享,深刻地影响着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场上出现了这样一些异乎寻常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对网络上流传的某些观点和思潮偏听偏信、缺乏清醒认识,政治视线模糊甚至行动上出现了偏差;一些所谓的“学术专家” “公共知识分子”一味迷信西方经验、张扬“普世”情怀,不遗余力地为“西方故事”背书,为特定政治倾向的网络舆论站台;一些干部群众在西方媒介帝国和网络霸权的裹挟下,丧失警惕、迷失方向,不自觉地成为信息渗透的“标的物”和“牺牲品”,跟着某些论调随声附和、“随风起舞”;甚至还有一些别有用心者为了显示“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为了博取“政治声望”“政治资本”,在互联网上以“呲必中国”为能事、以攻击体制为己任、以哗众取宠为荣耀,沦为敌对势力的“追随者”和“发言人”。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引下,在各级宣传主管部门、主流媒体、爱国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网络空间变得清朗了许多,但是上述这些现象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一些人依然不见收敛,需要引起持续关注。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保持冷静客观、坚定从容,党员干部和广大网民都面临着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更高要求。
分析和鉴别网络信息舆论要坚持“四看”: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