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网络时代的政治鉴别力
提高网络时代的政治鉴别力
2016年08月29日 16:04:14 浏览量: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阚道远
一要看该观点思潮所代表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任何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都是为特定的经济基础和阶层、群体服务的。阶级阶层属性、利益属性是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的最本质属性和特征,从来就不存在脱离阶级阶层利益基础的“真空观点”和“普遍真理”。然而,许多人对这一点或是认识不清,或是刻意忽略,对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些西方“舶来品”推崇备至、良莠不分。
以“新自由主义”为例,从全球层面上说,这是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集团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命脉张目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从国内层面来说,这一社会思潮是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在体制转轨中攫取更大利益所做的思想铺垫,因此海内外某些势力才有持续鼓噪“新自由主义”的利益冲动。了解新自由主义的这一本质和利益属性就会明白,其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经济民主、释放市场活力、改善民众生活,换句话说,它不是为百姓说话的主张,而是为利益集团代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人共享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如何不能走苏联和拉美国家的老路,落入“新自由主义”的陷阱。
又如,一些青年网民为“阿拉伯之春”点赞,认为美国支持的民主反对派最终取得胜利,更迭了专制政权,实现了一人一票,建成了西式的选举民主,是一种进步。如果仅仅看到这些表面现象就妄下如此结论,在经验上是幼稚的,在政治上是错误的。事实证明,“阿拉伯之春”引发巨大政治灾难,所谓的“根本民主改造”和“一揽子方案”使中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是更好,而是更糟,阿拉伯民族复兴的前景并非更光明,而是更暗淡。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一部分“愤怒青年”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实现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马前卒”和“牺牲品”,在美国全身而退之后,自己却必须咽下苦果,接受“冲动的惩罚”,忍受祖国长期动荡、社会灾难和民生凋敝的切肤之痛。据报道,法国情报中心在调查了中东的“颜色革命”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东国家的人民把自己的政府推翻,把自己国家的经济打碎,留下战乱和贫困,所谓的“颜色革命”简直就是“傻子革命”。因此,中国网民面对别有用心的政治煽动,必须练就足够的政治辨别力和免疫力,决不能让“颜色革命”在中国上演。
二要看该观点思潮的国际国内动因。特定网络舆论的“井喷”出现,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国际国内动因,是政治社会现实的网络呈现。如果仅仅就舆论观点思潮本身品头论足,而不深入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源、背景和机理,毫无疑问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的结论难免短视、片面甚至错误。
近几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股“呲必中国”的逆流,突出表现为某些网民习惯性吐槽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好,中国的国民性不好,中国的文化不好,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好,总之“逢中必反”、肆意抹黑。这种攻击是缺乏现实依据的。尽管中国快速的经济社会转型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但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那么,这些罔顾事实的“呲必中国”论调又从何而来呢?道理很简单,正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迅速壮大冲击和改变了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触犯了西方利益、西方模式,令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因此,西方的一些势力除了搞政治经济军事动作之外,必然要利用网络控制权、国际话语权,编织民主神话、市场神话、人权神话,以此摧毁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企图在“普世价值”的幌子下收编中国,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中国的目的。这也是西方国家分化中国的新战术、新伎俩。由此观之,“呲必中国”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中西方两种制度、两种道路的全球政治较量,其动因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因此,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网民对此万不可丧失政治立场、偏听偏信、人云亦云!
三要看该观点思潮的政治社会影响。任何一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思潮都是来源于现实,又反作用于现实。判断一种网络舆论和政治言论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看它在影响人们思想以及付诸实践之后所产生的政治社会效果。从效果上进行评价和辨识,往往最有说服力和穿透力。
近几年,一些网民在所谓的“专家”“学者”训导和启发下,大力鼓噪建设“公民社会”。为数不少的人表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社会”是一个中性概念,“公民社会”与“人民当家作主”一脉相承,而且能够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为什么不能施行呢?这些人仅仅看到一个经过学术包装的概念,却没有认真分析、清醒认识“公民社会”的实践后果。“公民社会”的直接政治影响就是弱化虚化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削弱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会使得某些宗教势力、家族势力甚至是黑恶势力打着社会组织的名号抬头,最终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因此,从实践层面来看,很难说“公民社会”的主张不是包藏祸心、别有所图。
还有一些网民被“历史虚无主义”的噱头吸引,热衷于历史翻案和网络猎奇,在戏谑中获得阅读快感和自我满足。苏联历史证明,“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简单的政治调侃和历史戏说,它直指执政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最终会演化为舆论变质、思想异化和政治灾难。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当苏共历史、苏联领袖被“解剖”“挖掘”殆尽之后,苏共执政地位也走到了历史的穷途末路。苏联亡党亡国,教训深痛,殷鉴不远!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