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礼堂人】文化礼堂如何“寓教于乐”?

2018年04月27日 16:37:58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宣传半月刊

  微型党课、春泥计划、乡村故事会……礼堂人用各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寓教于乐,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农村文化礼堂不单单是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更是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乡土文化培育、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在“建、管、用”的基础上,更要以推动内涵化的“育”作为继续深化的建设方向:首先要育包括红色文化、礼仪文化、乡愁文化的礼堂文化,第二要育优良村风民风,第三要育文化队伍。大众化、生活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扎根于村民生活的文化礼堂,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载体。


  “驻堂乡贤”筑家园

  钱树德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高河塘文化礼堂管理员

  文化礼堂真正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温馨。

  点评

  年逾古稀,钱树德依然全情投身文化礼堂建设,义务担任文化礼堂的顾问,提意见、找材料,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始终坚持用文化力量感染人、服务人,不仅使居民有了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而且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礼堂的各项工作,改善了社会风气。

  事迹

  钱树德退休前是一位有着将近40年教龄的老教师,一辈子都在跟文化工作打交道。他热爱文化,更愿意分享文化的魅力,传递文化的力量。

  2014年3月初,小港街道准备筹建高河塘文化礼堂,钱树德主动要求参加。作为全北仑区最大的拆迁安置社区,高河塘社区容纳了来自小港地区14个村的2000多户安置农民,针对社区的这个特点,钱树德提出并建议将小港的母亲河——小浃江作为文化礼堂的主题。

  为了更深刻地挖掘小浃江的桥碶文化,年逾古稀的他走遍小浃江两岸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座桥,从远古时代刀耕火种的金头湾,到古代百舸争流的东岗碶,再到近代满月卧波的长山桥,一路仔细查看,生怕遗漏了“宝贝”。

  他遍访高龄老人,搜罗小浃江两岸故事,从宋代“定川掌门”沈焕的家国情怀,到清代“浙东杜甫”姚燮的出游往事,再到望娘岗和送婆岭的慈孝典故,一一记录。

  真实铸就经典。各种资料记载的小浃江长度不一,钱树德顶着七月的烈日,从江水源头坐上小船丈量,得出准确数据。从图片搜集到实地取景再到最后陈设物品的摆放,钱树德都一一参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14年10月,高河塘文化礼堂正式开馆。钱树德仍坚持每天来文化礼堂担任义务宣讲志愿者,热情地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解小浃江的风土人情,孜孜不倦地传播着本土文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钱树德觉得,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小浃江文化,将小浃江文化继承发扬,他感到很自豪。

  文化礼堂建起来了,就要将它办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钱树德定期在高河塘文化礼堂推出“钱老师故事会”,用一口地道的方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故事形式植入居民心中。这些故事,多数是钱树德原创的。这么多年来,他将“北仑好人”事迹改编成“好人故事”,挨个讲下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讲好人故事的好人”。

  在钱树德看来,文化礼堂给高河塘社区带来的效应远非“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村里打麻将的少了”所能穷尽,文化礼堂真正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温馨。


  源于文化 梦圆礼堂

  王大庆

  平阳县麻步镇显桥村文化礼堂总干事

  能把文化礼堂作用发挥出来,让群众接触到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也是实现了我小时候未实现的梦想。

  点评

  制订礼堂党员学习制度,加强对政策法规的了解;在礼堂设立孝道奖,鼓励村民弘扬孝文化;策划礼堂各种活动,自编三句半宣传政策,上台分享家庭教育;尝试用文明卡形式让“礼堂日”常态化……王大庆极尽所能,让群众接触到更多、更优秀的文化。

  事迹

  显桥文化礼堂总干事王大庆是个草根名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道德建设自有一套。

  2013年,省政府把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当年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王大庆得知消息后十分兴奋,当晚召集了70余名村民开代表大会,统一了建设意见,并带头捐出现金2.3万元。村民们热情高涨,不但自己捐,还发动亲戚朋友,甚至去企业拉来赞助,半个月时间,筹集到102万元。

  2013年6月文化礼堂正式开工兴建,耗时半年,一幢占地86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的大楼便矗立在村中心。礼堂建好后,王大庆更忙了。制订礼堂党员学习制度,加强对政策法规的了解;在礼堂设立孝道奖,鼓励村民弘扬孝文化;策划礼堂各种活动,自编三句半宣传政策,自己上台分享家庭教育……经营文化礼堂操心又忙碌,但王大庆说得最多的词是满足。

  “村民从不理解到支持,现在全村大事小事红白喜事,包括大学生上学、老人做寿都集中到文化礼堂里,这里真正成为村民的活动场所和精神家园。我们今年已经开展了很多场活动,比较大的有30场,平时就经常集中村里的妇女跳个舞、跑旱船、唱村歌,我自己上台讲一讲,三五百元也能做个互动性强的活动,大家都喜欢。”聊起文化礼堂,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就像一位父亲谈论自己的孩子,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2017年5月以来,显桥文化礼堂尝试用文明卡的学习形式,让“礼堂日”常态化,并做到学用结合,将所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用文明卡去检验学习的成效,即上课发卡,课后抽查,再行评选,让学和用真正结合起来。比如,这周讲了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性,王大庆就会和村两委干部去村民的门前屋后拍照,如果哪家门前乱堆垃圾、乱搭违建,不仅当场要求整改,还留照存证,没收文明卡,在文化礼堂公布。如果一年超过两次以上,则年终不能参与文明家庭评选。

  从改革开放到中心工作,从孝道国学到健康美食,从种田技术到淘宝知识,王大庆的巧嘴,搭配本土专家接地气的授课,让显桥百姓喜闻乐见。王大庆会编唱快板,这种乡土文艺形式虽然简单,村民们却听得有滋有味。将“讲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大主题”和“小切口”相结合,上至国家事务、大政方针,下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王大庆都能演绎得有声有色。

  “能把文化礼堂作用发挥出来,让群众接触到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也是实现了我小时候未实现的梦想。”王大庆说,礼堂圆了他的梦,他的人生已经与“文化礼堂”紧紧绑在了一起。


  乡村故事进礼堂

  丰国需

  杭州市余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塘栖故事沙龙负责人、杭州市文联文艺志愿者

  故事来自民间,民间喜欢故事。我一定要坚持去农村文化礼堂讲故事,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点评

  丰国需善于讲故事,也乐于讲故事,他说故事是文艺的轻骑兵,是最适合在农村文化礼堂展示的一种文艺样式;他带领塘栖故事沙龙的成员走进农村文化礼堂,用讲故事的方式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让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故事传递正能量,传播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事迹

  自2013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开始着手打造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强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石,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一个重要保障。随着活动的启动和一个个农村文化礼堂的建成,丰国需觉得,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从此多了一块阵地。

  在塘栖镇文体中心的牵线搭桥下,丰国需当起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志愿者,他带领塘栖故事沙龙的成员,在塘栖已建成的几个农村文化礼堂开展“乡村故事会”活动,到年底共讲了十余场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活跃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这一活动的推出,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在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从2014年起,“乡村故事会”在全区的农村文化礼堂全面推开。在丰国需的带领下,建立起了“乡村故事会”故事库,并编印“乡村故事会”故事集,为各文化礼堂提供菜单式点送。截至目前,丰国需带领的故事会团队到全区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讲演故事累计300余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16年“乡村故事会”相关经验在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会上交流,案例入选2016年度《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手册》。

  丰国需认为,故事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艺样式,每个故事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或劝人为善,或扬善惩恶,让听众在愉悦的艺术享受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就是“小故事大道理”。为此,丰国需每次去文化礼堂讲故事,在故事选择上都动足一番脑筋,选择了一些发生在农村百姓身边,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故事,让一个优美动听的故事去传递正能量,传播优秀文化。

  丰国需还认为故事是文艺的轻骑兵,它简便,不需要太多的附属设施,一个人,一张口,就能讲,而且不受场地限制,它是最适合在农村文化礼堂内展示的一种文艺样式。而且故事口耳相传,群众喜闻乐见。可以说,农村是故事的老家,让故事回老家去,最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丰国需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坚持利用双休日去农村文化礼堂,不分寒暑为农村群众送去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或发人深思的故事。据统计,这些年来,已讲述100多场,丰国需也被群众誉为“故事大王”,有时走在街头,也会被人们认出来。

  丰国需说:“故事来自民间,民间喜欢故事。我一定要坚持去农村文化礼堂讲故事,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精耕“文化礼堂”研究

  刘秀峰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文化礼堂不只是“精神地标”和“精神家园”,更应该是农村未来“美好生活”的乐园。

  点评

  多年来,她精耕文化礼堂研究,她坚信真正的创造在基层,真正的舞台在礼堂。她全情投入,为文化礼堂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事迹

  在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当下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2013年以来,浙江省率先提出在全省行政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以此作为“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又一创新举措。乡村新文化是既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新乡村精神,其核心价值是和谐,在现代社会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先进文化。文化礼堂意在通过建设乡村新文化,实现农民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这一理想图景。

  从2013年起,刘秀峰开始关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走遍全省1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坚信真正的创造在基层,真正的舞台在礼堂。她积极投入火热的农村生活,深入调查礼堂现状与问题,为丽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建言献策。她主持完成了丽水市委宣传部项目“农村文化礼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参与丽水市委宣传部牵头的省级项目“农村文化礼堂长效运行机制”的调查与研究;利用多年非遗研究积累的成果与经验指导龙泉中锦、八都、缙云河阳、胡村、景宁鸬鹚等村文化礼堂的活动与建设,指导青年教师刘凯华完成浙江省社科联项目“月山村晚演出生态与合作进化”的研究(2015)。

  深入的思考,扎实的研究,必然带来卓有成效的成果。《农村文化礼堂:从公共空间到社区营造》《农村文化礼堂运转模式: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立足文化礼堂 重构乡村秩序》……在前后5年的调查与思考中,刘秀峰对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进行了一次大检阅,呈现了当下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繁荣盛景和新农村建设的火热生活,是对新农村建设浙江经验的一次总结和提炼。

  面向未来,她也提出了“立足礼堂,营造社区”的发展理念和对策。在著作《农村文化礼堂:从公共空间到社区营造》中创造性地提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五个发展方向:人、文、地、产、景。融合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原有的目标定位,以更宽的视野和胸怀对新的历史方位下文化礼堂该有的担当和使命作了前瞻性的思考:文化礼堂不只是“精神地标”和“精神家园”,更应该是农村未来“美好生活”的乐园;礼堂的建设不只是营造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更是营造一个植根乡土、拥抱未来、具有新时代乡村精神的新社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思考对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获得了社会好评。


  乡音传乡风

  张普法

  台州市黄岩区南城街道山前村文化礼堂管理员

  用乡音诉乡情,用乡音传乡风。

  点评

  71岁仍精神矍铄,用乡音诉乡情,用乡音传乡风,在发挥自我才能的同时带动周围群众热情参与,丰富促进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发展。

  事迹

  走进黄岩区山前村,只见岙兜里湖碧波荡漾,四面是一幢幢新建的农家别墅,平坦的村道在村中蜿蜒。

  今年73岁的村民张普法,自2015年协助村里开展文化礼堂工作,至今已有3个年头,他经常忙得没时间回家吃饭。

  老大爷一人演出,吹拉弹唱同时进行,村民闻声纷纷赶来,不得不佩服他的高超才艺。

  弹唱完毕,张普法来到二楼的记事墙前,把近日黄岩文化礼堂联盟在上垟乡搞文艺活动时拍的照片张贴好。每次活动,照片及文字资料上墙,是他要做的工作之一。

  张普法退休前,在黄岩城关中学教书,是个文艺骨干。近年来,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到文化礼堂热心为村民义务办事。退休后,他义务教村里的孩子书法,一教就是3个年头。为撰写和搜集文化长廊等资料,老人还多次奔赴长潭水库,几经寻访,终使山前村人、修筑水库烈士张桂行的事迹浮出水面。

  用乡音诉乡情,用乡音传乡风。“最美文化礼堂人”张普法倾力而为。


  唤起村民的文化集体记忆

  林瑞俊

  温岭市城南镇彭家村文化礼堂管理员

  我想把以前的彭家村找回来。

  点评

  作为文化礼堂的总设计师,林瑞俊精心设计“谷岙记忆”,唤起村民的文化记忆;他带领艺术团队走出彭家,用文艺走亲的方式,让文化礼堂“活”起来、“动”起来。

  事迹

  “很多曾经常见的老物什,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中了。”城南镇彭家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林瑞俊,有了一个奇特的想法,“把以前的彭家村找回来。”

  他的想法,得到了彭家村全体村民的支持。短短两个月,村民们自发捐赠200多件老物什,原汁原味地复原了一个世纪前的彭家村。

  从2016年8月到现在,彭家村文化礼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焕发出远超预期的蓬勃生命力。作为温岭市彭家村文化礼堂的一名管理员,林瑞俊功不可没。

  礼堂建设初期,林瑞俊和村两委成员每天一上班就进村入户,向村民介绍文化礼堂建设的益处。在他们的耐心劝说下,村民参与礼堂建设热情高涨。

  为培育当地文艺团队,林瑞俊积极挖掘本村文艺人才,突出群众作为礼堂运行的主体地位,为活动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一年来彭家村礼堂共举办活动100余次,自编自导自演村晚、春晚、党建文艺演出等多台大型文化活动,并在镇域及全市范围开展巡回演出20余场。他还充分发挥本村文化礼堂的特色亮点,积极组织团队到各乡镇开展文艺走亲,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扎根沃土的“乡土艺术家”

  郑英俊

  台州市黄岩区上郑乡圣堂村文化礼堂管理员

  这是政府的需要、群众的需要。

  点评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文化礼堂服务5年有余,年逾古稀的郑英俊活跃在各个文化礼堂,热心公益,服务群众,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深受群众喜爱。

  事迹

  作为黄岩的“草根名嘴”、黄岩“赵本山”,郑英俊结合政府方针政策,创作了《十九大精神到田头》《百年古梦今朝圆》《老硬入党》《青山绿水蓝蓝天》等作品,在各乡镇街道的大小文化礼堂巡回上演。自开展文化礼堂建设以来,他的足迹遍布台州各地,活跃在舞台中心,使文化礼堂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

  随着名气渐增,台州各地文化礼堂都邀请郑英俊上门“走亲”,他不分地区远近,满怀激情积极参与。有时候要早起出门转三四趟车,但年过古稀的他从未抱怨过,在他看来,这是政府的需要、群众的需要。

  平日里,郑英俊常驻圣堂村文化礼堂,每天早出晚归,定时为村民开放文化礼堂大门,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并在礼堂里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他依托文化礼堂这个平台,通过讲故事、话白搭等形式帮助村民化解矛盾,促进邻里和睦,受到当地群众的敬仰与喜爱。

  2017年,郑英俊又开始物色培养新一批的好苗子,将“黄岩白搭”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观众通过文化礼堂表演活动喜欢上本地“黄岩白搭”。通过郑英俊的不懈努力,为黄岩区各个乡镇文化礼堂输送了人才,为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