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奔跑的业绩谱写一首红色赞歌
用奔跑的业绩谱写一首红色赞歌
2018年12月06日 11:14:17 来源: 作者: 溪宣
开化的大溪边乡上安村,靠种高粱成了远近有名的“网红”村。路边层层梯田上,种了连片的高粱,9月份的时候,红红的高粱穗映衬着小小的山村,别提多美了。“这可都是留守村民的宝贝,现在,家家户户种高粱、酿高粱酒。”余雄富自豪地说。
上安村在村党支部书记余雄富的带领下,大力践行“八八战略”“两山理论”,扬长避短,挖掘潜力,深入开发开化县内规模最大的上安梯田景观资源优势,在全村推行实施油菜、高粱一年两季轮作种植。形成了特有的“春赏黄秋看红”的梯田景观,研究开发红高粱酒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创造了“一亩地万元钱”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浙江省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红高粱产业示范基地、钱江源国家公园十大金花胜地之一、浙江省摄影协会油菜花摄影基地,初步建成了上安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上安梯田景区、浙江省2A级景区村庄,实现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消薄。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村两委班子团结、村民勤劳幸福,全村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乡、全县的前列。
上安村有240多户800多人,耕地只有500亩,山林4200多亩。因为资源贫乏,村民过着穷日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余雄富的爷爷、奶奶住在村里一个养殖场,替集体养猪。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父亲当大队的储备粮保管员,当了10多年。“那时,全家8口人挤在三间木瓦房里。”余雄富回忆。
改革开放后,余雄富开过饭店、经营过10多年茶叶生意,日子越过越好。“卖茶叶一年能赚10多万元,但是开支也大。”有了积蓄,2001年他投入30多万元建了幢三层楼房。
穷则思变。当了村干部以后,如何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了他心头的大事。随着开化国家公园的深入推进,他看准了乡村休闲旅游行业,带领老百姓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摸索了3年多时间。2014年,动员农户种了200亩观赏型向日葵,但“好看不来钱”。2015年,他又利用当地梯田资源,试种了240亩高粱。
“这一试种种出了名堂。”余雄富说,那年高粱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现在亩产500公斤。高粱每公斤卖3元,村民种植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每年5月底收了油菜种高粱,到9月底收了高粱种油菜,土地资源不浪费,既“种”风景又收粮油,走出了一条“好看又来钱”的增收路子。到2016年,村里高粱种植面积发展到460亩。2018年已经达到500多亩,每亩平均收益近万元,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网红”产业。
现在,村里种高粱的主力是7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像70多岁的村民余贤宝,2017年年夫妻俩种10亩油菜和8亩高粱,净收入超2万元。2018年余贤宝又种了12亩高粱。
现在的上安村,不仅红高粱产量高,还办起了酿酒厂。2016年,村民余国忠投资400多万元办起专门酿高粱酒的酒厂,以保底价每公斤3元收购村民的高粱,再酿酒销售。去年,农庄的2.5万公斤高粱酒销售一空。今年上半年“吊酒”2万公斤左右,下半年还要“吊酒”1.5万公斤。随着游客增多,高粱酒供不应求。
这两年来,在余雄富的带领下,上安村通过“种”风景,让土地、劳动力、旅游、农民增收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不仅让留守老人每户年增收一两万元,还打造了上安梯田景区。随着村庄变美,来村里看生态风光、品红高粱酒、尝美味土菜的游客多了,高粱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更多。
- 2018-12-06 村规民约唱出来
- 2018-11-30 村干部担当作为 实干换来幸福感
- 2018-11-30 龙游县:党员干部作表率 村民齐心乐配合
- 2018-11-30 龙游县“一站式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
- 2018-11-30 “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高合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