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路 创新魂 湾底:红色党建引领基层发展
红色路 创新魂 湾底:红色党建引领基层发展
2017年07月25日 14:33:36 来源: 浙江新闻APP 作者: 原作者:黄合 鄞组宣 张绘薇 编辑:林克凡
近日,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入选中组部确定的全国50个“两学一做”先进典型,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
三十余载,这个曾经的“烂眼村”,在党建的引领下走上了一条引人歆羡的康庄大道,过去“一穷二白”的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据统计,2016年,湾底村经营性净资产达到7.8亿元,集体年可用资金3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达4.4万元。
红色路,创新魂。“党建+发展”,比翼共双飞。
牢记初心,三十载磨砺坚强党性
“在湾底,党员不好做,但想入党的人还是络绎不绝。”52岁的村民许赛君,已有十多年的党龄。春夏之际是旅游采摘旺季,作为村党委农村旅游支部的一员,她连续几个周末泡在村里,起早摸黑在村里维持秩序。
对于湾底村党员干部来说,字典里从来没有“加班”的概念。过去30年间,湾底的党员干部几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早上七点开的“早会”、不定时开的“晚会”都安排在非上班时间。当然,全部是义务,没有一分补贴。
“可能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有点‘死脑筋’,外头人乍一看有点难以想象。”湾底村村委会主任胡耀乾说。前几年,特大台风带来降水连连,积水漫到了大腿根,湾底的党员全部放弃休息,第一时间跑到村里,值班巡逻、抢救花草、抢险救灾,两天两夜,毫无怨言。
一日两日的奉献,或许并不难;日复一日的坚持,却真的难能可贵。
每月20日的固定组织生活日,坚持了近30年,到了日子党员不用通知就聚在一起进行学习;每周3次的“早会”坚持了30多年,贯彻上级党委的要求,结合村里的工作,畅谈下一步具体工作;党员个性化考评同样也是坚持了好多年,根据岗位、年龄细分,保持党组织的活力……
“我觉得基层要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每一个党员的作用,让每个党员牢记初心,实干在前。”去年“七一”,连任35年村党委书记的吴祖楣从北京捧回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也带回了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的嘱托。
“气力吃亏得起——多做实干;闲话吃亏得起——宽容大度;钞票吃亏得起——先公后私。”如今,在湾底村委会门口的大石头上,正面上书“人民第一,创业万岁”,背面则镌刻着对每个普通党员提出的具体要求。
犹如对明镜正衣冠,抬头即见,日日自省。
实事求是,“党建+发展”谋事要务实
上周二上午,当记者到达湾底村时,早会刚刚结束。15分钟的会,时间短,效率却很高,党委班子聚在一起,对正在开工建设的蓝青小学、台湾文创园等几个项目进行了部署,同时又对入伏以后树木花草的养护、水果的采摘销售进行了提醒。
“在基层做党建,必须实打实。谋事要实,这个很关键。”这是“务实派”领头雁吴祖楣总结出来的湾底成功之道。回首漫漫发展路,湾底村就是通过将基层党建和村子发展紧密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借党建的力量,谋村庄的发展,求村民的幸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了湾底,“烂眼村”如何实现涅槃?湾底村党组织没有选择乡办企业转制、土地分田到户的“寻常路”,而是从村子的实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安排到村办企业就业,然后将土地集中发展经济作物的规模经营。
2001年,从集体企业之中积累了“第一桶金”的湾底,开始谋划新农村建设。8个自然村,满眼破旧老房子,关系400多户村民的实际利益。“新村建设”,在当时还是个新名词,一根别人没啃过的“硬骨头”。
“千难万难,拆迁最难。”吴祖楣回忆道,当时,一向民风淳朴的湾底,有了些不太和谐的声音。如何拆?如何赔偿?怎么重建?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村党组织守住了原则和底线,通过发动党员充分做好动员,顺利完成全部的拆迁工作。
同时,村党委班子根据村民“保留古村面貌”的提议,将7个自然村内有特色的建筑整体迁移至西江古村,形成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特色景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年深思熟虑的谋划,带来了如今快人一步的发展。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如今的湾底成了宁波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矢志创新,与时俱进创业永不休
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一如“世外桃源”;做做水果采摘,搞搞乡村旅游,“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湾底村,已经足够令人眼红。
但“小富即安”的小农思维,从没有桎梏住湾底村的发展。
就在今年,蓝青小学、天宫庄园旅客集散中心、台湾文创园项目等三个文化类项目同步推进——一个小小的村子,有着不小的梦想,要在勃兴的文化市场,分得一杯羹。
“我们党委始终很清醒。不跟风,要独立思考,保持着不断创业的精气神,才能让村子始终走在前列。”吴祖楣说。
几乎每一年,湾底村都会推出一些新的项目,有几百万元投资的,也有上亿元投资的。虽然金额不同,但都经过村党委反复研究论证,认真推演。
如今人气爆棚的玫瑰园餐厅,就经历了足足3年的项目考察期。为了让湾底村的旅游经济增加卖点,村党委先后到多个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帮助项目明确定位、确定模式,分析利弊以后予以改进。
最终,玫瑰园餐厅在2014年下半年正式开业。参考了台湾模式,定位以婚庆为主,同时推出了更为优化的湾底模式——玻璃大棚足有9米高,更高的空间方便场地布置;所有的装饰都是真花;独创了地下通风管,一解潮气、发闷等难题。
投资数亿元的蓝青小学,则是湾底村首次试水教育文化产业。无论是前期的筹备论证、师资引入,还是目前的对外招生、施工建设项目推进,每一步,湾底都拿出了十足的锐气和冲劲,要在这个领域打响自己的品牌。
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
从村办企业,到休闲农业,从乡村旅游,到文化产业。可以说,湾底村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依托脚踏实地;湾底村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解放思想——“党建+发展”,不断夯实着村庄的发展根基。
- 2017-07-24 让“好地方”更出彩
- 2017-07-24 浙里的“小镇”刮起了“红旋风”
- 2017-07-24 富阳:“红芯汇”品牌的小镇效益
- 2017-06-29 凤凰于归,在途在心
- 2017-07-05 德清地信小镇:红色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