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产业新动能

2017年07月11日 10:57:52 来源: 浙江新闻APP 作者: 通讯员 严建春

  今年以来,瓯海区已有93个高校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为生产力。2016年至今,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76亿元,增量居四区第一。全区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35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5家,科技型企业增量居四区第一。
  增量的背后,是瓯海区通过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系列举措,打造特色创新生态系统,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人才+”护航创新“生态系统”引智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忠伟,“长江学者”、智能制造领域专家高会军,国内3D打印装备制造领衔人史玉升,分别带着新一代柔性锂离子电池项目、高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技术研究项目、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生产与服务项目落户瓯海,计划9月份全部投产。
  这些国内行业“领头羊”项目落户,是我区结合“人才+”的引智成果。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而我区的人才资源优势,并不止于此。
  温州9所高校,其中7所集聚瓯海区,国内外17个高校在瓯海区设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工作站,科研院校资源丰富。在高教园区周边,结合地方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学科,我区正布局建设“生命健康” “时尚智造”“南湖国际”“肯恩生态”等4个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社区”。
  年初,瓯海区出台“人才新政42条”,引“智”力度再升级,人才奖励补助额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倍,“国千”人才区本级个人奖励提高到200万元,院士级人才个人奖励提高到500万元。人才创业可享“创新券”、经营场地、融资贷款、园区落户等系列优惠政策。
  人才高地的打造,使瓯海区“人才+”招引得以实现,吸引人才带项目、带产品、带团队、带资金入驻。今年以来,有82家领军型、科技型企业签约落户瓯海区。去年以来,已引进各类领军型人才53人,其中院士3人, “国千” “国万”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23人, “省千”12人,其他人才15人。
  “省千”专家汪永平,2015年加盟浙江亨达光学有限公司,成功研发电子智能眼镜,镜架内植入的电子感应器可取代运动手环,具有测心率等人体指数的功能,这一眼镜行业革命性发明,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也为企业转型注入了全新动能。
  依托平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本月,全国首个“创客中国先进制造创客大学”落户瓯海,美国硅谷瓯海人才工作站成立……瓯海区“人才+”引进和企业创新成长,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密不可分。
  瓯海区目前已建成众创空间2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市级8家,入驻企业和创客团队项目300多项,众创空间总数和国家级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全区已陆续引进猪八戒网浙南区域总部、阿里巴巴创新中心等项目,还将建设30平方公里的高教新区,打造国际大学城和浙南创新经济集聚区。
  在老平台强化上,瓯海区在时尚智造小镇、生命健康小镇、肯恩小镇等特色小镇基础上,今年对大学科技园进行了扩容提质,园区面积从原有2万平方米扩大到了12.5万平方米,致力打造瓯海的“中央科技区”。
  “国千”专家薛立新,去年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创办了温州东润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高耐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研发制造”,可广泛用于鞋底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既提升了制鞋行业工艺,又开拓了新兴市场,当年产值就达到1570万元,今年产值预计会翻一番。目前,企业正与“共享单车”等企业洽谈,计划为其提供高耐磨自行车轮胎材料。
  目前,全区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经济等四大新兴产业,根据产业导向,大学科技园计划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细分行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推进人才集聚与项目、资本、科技、产业集聚的互动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此外,结合应用转化平台,校地人才共引共享机制建设,我区正谋划“专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成果转化链条,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责任编辑: 朱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