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五任省委书记联系点 看三代人眼中的家乡巨变

2019年02月03日 10:03:21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记者 刘健 通讯员 方琳

  随处可见的灯笼、排队进村的汽车、络绎不绝的游客……临近春节的下姜村,人气依然火热,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这里寻找浓厚年味。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从下姜村2018年的成绩单就可看出:全年接待游客46.19万人次,农村经济总收入6873万元,其中,旅游经济收入3010万元,同比增长139%。

  作为五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下姜村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下姜老百姓眼中,家乡变化到底有多大?

  或许,我们可以透过下姜村民三代人的视角,读懂下姜村的发展巨变。

  从“一亩薄地”到“万里黄金”

  临近春节,村民姜德华叫齐家人拍了张全家福。望着儿孙满堂的热闹场景,62岁的老母亲江彩娣笑得合不拢嘴。

  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江彩娣难忘曾经下姜村的模样。“家里只有一亩薄田,每年的收成本来就少,中间几年碰到闹洪水,余粮都撑不过半年。”说罢,江彩娣叹了一口气。她告诉记者,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村民们为了吃口饱饭,纷纷上山砍柴烧炭,门口的山都被剃成了“瘌痢头”,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

  2011年,下姜村探索实施土地流转,江彩娣带头流转农田,村里引入了专业的农业公司,在江彩娣的农田里种起了葡萄、草莓、桃子等水果。

  “说实话,当时还是很怀疑的,但终归是穷日子过怕了,看着政策很诱人,就想着试一试吧,没想到真的试出了金疙瘩。”江彩娣掰起了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被聘到自家地里干农活,再加上年底村里给的分红,每年至少有3万多元收入。

  土地流转强农业。如今,下姜村85%的土地都实现了流转,累计种植经济作物500亩,实现年产值近千万元。

  从“逃离农村”到“回乡创业”

  “老板,你的奶茶店效益咋样?”从一周前开始,姜德华的“茶缘”奶茶店就成了返乡年轻人聚会的地方,几乎每个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姜德华都会自信地应一声,“一年赚两万块!”

  怀揣一个当“城里人”的梦,高中毕业后,姜德华来到杭州市里打工,事业干得有声有色。可随着淳杨线的开通,特别是省市出台了下姜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规划,姜德华便按耐不住了。去年2月11日,姜德华和爱人吴荔萍一起辞职了。“回家,做点手艺,下姜现在发展得好了。”

  回乡后,姜德华投身乡村旅游,看到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生意火爆,他觉得每家每户的早餐是个商机,于是开起了“早餐配送吧”。“每天准时准点,我会把吊吊包、苞芦粿、米羹等淳安美食,送到村里的30家民宿,一年赚了3万多元。”姜德华笑着说。

  “农村真的不比城里差,你看,大家伙可以一边品着奶茶,一边赏着枫林港美景,多么惬意!”吴荔萍还告诉记者,最近,夫妻二人又在筹划开一家中高档民宿,让更多城里人不再迷恋星级酒店,民宿将于5月份开张营业。截至目前,在下姜村,像姜德华一样回乡的年轻人共计40多位,小山村越来越有活力。

  下姜村猪栏餐厅

  从“无处可玩”到“网红乡村”

  12岁的小晨茜,是姜德华的大女儿,不仅品学兼优,还是学校里的小“网红”,原因就在于,她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村里的新鲜玩意儿:从石头画店铺到剪纸艺术馆,从水上游乐场到移动小书柜,从“讨打的麻糍”到无人售货摊,都是她邀请小伙伴们打卡的好地方。

  再过不久,下姜村图书馆、猪栏餐厅也将落成,小晨茜又开始琢磨着新的游玩计划。“以前放寒假,一点也不想回老家,因为村里没有地方玩,现在感觉村里很有趣。”小晨茜笑道。近年来,下姜村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更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网红乡村”。

  小女儿小晨艺刚出生不久,还是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婴儿,吴荔萍却天天嘟囔着跟孩子说些什么,她希望孩子从小就会唱下姜村村歌,铭记下姜村从“穷山村”到“绿富美”的变迁 。每当夜幕降临时,小晨艺睡觉的房间里,就会传来吴荔萍哼唱的声音:鱼跃人欢花果飘香,下姜处处阳光灿烂……

  一个普通的下姜农家,映照出恬静温情的幸福时光。这份令人铭记的幸福,来自乡愁,来自奋斗,也来自时代的机遇。

责任编辑: 楼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