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万 文化礼堂如何变成浙江农民的精神家园

2018年09月26日 10:02:43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记者 王兴

  中秋节前,在浙江省长兴县画溪街道三新村文化礼堂内,40余位村民一起动手做花灯迎中秋,来自乌克兰和亚美尼亚的两位姑娘也加入了进来,体验中国的中秋风俗。拍友 王斌 张泽民 摄

  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9月21日,浙江省第10000家文化礼堂——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我们的家园——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浙江省主会场活动隆重举行。

  从一到万,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落点。为了让文化礼堂真正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推动乡风民风建设的“永动机”,全省各地都在不懈探索。

  全省农民“庆丰收”

  9月15日起,“我们的家园——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活动让全省各地热闹起来。在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唐昌村文化礼堂,500余名农民群众参加“庆丰收、展成果、促振兴”主题活动,礼堂广场上的晒匾展示着五颜六色的农作物,绘就一幅美妙的“晒秋”画,吸引村民游客争相合影。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有非遗节目展演,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将舞龙、大鼓、歌舞配上农产品、名小吃推介,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则举行“瓜王”评比、挑番薯比赛等。

  9月17日,在宁海县长街镇对岙洞村文化礼堂,“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非遗文化展、“绿色生态 丰收宁海”农产品展销、“舌尖宁海 一步道味”特色小吃展、“筑梦青春 有你有我”志愿服务等活动,令村民们热情高涨。在岱山县中兴社区林家文化礼堂,种植户们将收获的葡萄、桃子、橘子与到场的村民分享,大家边吃水果边看越剧。

  9月20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嘉兴庆祝月活动拉开帷幕。10位菱娘唱着菱歌,划着菱桶,穿梭在百亩菱塘中采摘南湖菱。另一边,“踏白船”划船比赛上演“速度与激情”。

  在嘉善县缪家村文化礼堂广场上,来自本地和上海的12支代表队同台竞技,挑担接力、插秧、斗鸡等比赛环节,让浙沪两地的运动员们体验了一把干农活的酣畅。

  留住“乡村记忆”

  9月21日,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喜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浙江省第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启用之际,在全省组织开展“我们的家园——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庆丰收”活动。记者 倪雁强 周旭辉 马佳妮 摄

  浙江于2013年启动实施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迈出了全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实一步,连续6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近日印发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年)》,为今后5年文化礼堂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延续特色鲜明的“乡村记忆”,是文化礼堂首当其冲的功能。杭州萧山区通过“寻文脉、拾碎片”重构活动,招募组建由乡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的民间“土专家”队伍,挖掘本村本土文化,整理文化碎片,将临浦花灯龙舟、浦阳马灯河灯等民俗文化再次呈现。

  象山依托“渔俗”“制盐”等非遗项目,在文化礼堂里打造非遗传习基地,实现“活态传承”。在温州,随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进驻,瓯剧、温州鼓词、温州莲花、永嘉乱弹、瑞安高腔、平阳和剧等也纷纷走进文化礼堂。

  在浙江,不少文化礼堂建有乡村记忆馆,展陈富有地方特色和乡村气息的老物件、老照片,使村民的个人记忆成为全村的共同记忆,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乡情乡风得以保持,让村民留住乡韵乡愁。

  9月19日,杭州塘栖镇把水乡开运节与丰收节相结合,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为水上婚礼吸引了游人驻足观看。 柴媛媛 摄

  文化礼堂是“我们的”

  文化礼堂以文化人、春风化雨,使农村文明素质更上一个台阶,使乡村群众更有文化、精神的获得感。统筹推进,文化礼堂成为新农村标配;建管共育,推动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乐享生活,构筑乡村文化自信。农村文化礼堂,不仅能延续乡野文脉、乡愁守望,而且具备多重功能。

  在桐庐县桐君街道阆苑村文化礼堂,每天晚上6点开始,本村的、邻村的“广场舞大妈”们就会来这里报到。礼堂里还有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供村民们挥洒汗水。

  “白天有的上班,有的干农活,到了晚上就会不约而同到文化礼堂来放松放松,邻居们聊聊天。”在阆苑村村民眼里,文化礼堂是假期孩子们学习的地方,是村民各种活动的集聚地,是讨论村务的议事站,是一个365天天天有看头的地方。

  慈溪市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说,建设文化礼堂过程中有三个“想不到”:建设前,想不到村民的支持率这么高;建设中,想不到村民的积极性这么高;建成后,想不到村民参与热情这么高。

  现在一些还没有农村文化礼堂的村里,由于村民们热切期盼,在竞选村干部时,一些候选人把建设文化礼堂作为了竞选承诺。如今,村里有没有农村文化礼堂,用得怎么样,已经成为衡量各村幸福感的重要标准。

  目前,浙江文化礼堂已全面形成“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传统”等“我们的”系列文化品牌,初步实现了“日日有开放、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赛事”。

  9月20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嘉兴庆祝月活动在秀洲区举行。图为采菱比赛现场。 马国海 摄

  社区有了文化礼堂 没有一位老人遭受电信诈骗

  记者从温州市委宣传部了解到,截至目前,温州农村文化礼堂数量达到1616个,今年新增440个,总量居全省第一。为了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农村(社区)客厅、乡愁基地、文化地标、精神家园,温州各级政府和农村、社区文化礼堂人,想妙招、出实招,让文化礼堂持续散发“吸引力”,成为人气最旺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

  乐素贞,松台街道庆年坊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庆年坊文化家园总干事,首届浙江省“最美文化礼堂人”。

  她所在的庆年坊社区是温州典型的中心城区老街区,老年人居多。2017年,该社区提升打造了全省首个以承载温州记忆为特色的文化家园、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总面积1100平方米。今年3月,该家园又多了百姓健身房。

  走进庆年坊文化家园,迎面而来的就是一面“百家墙”,装裱着风格迥异的“家”字,由社区内的100位书法爱好者、德高望重的老者写就。乐素贞介绍说,庆年坊文化家园以“家文化”为主题,体现家的温暖,打造了“古街和韵”文化节、慈孝文化节、街巷才艺擂台赛等一批特色品牌活动。

  如何保证文化家园的常态化使用?庆年坊社区有一套“社团+义工”的工作方法,就是利用社团活动吸引人气,增加文化家园的“生”气,同时发挥志愿者的能力,确保文化家园的“活”力。

  温州市鹿城区庆年坊文化家园。

  “我们文化家园里有很多功能场所,每天都为居民提供活动,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内容十分丰富。”乐素贞说,“每周五的老年电大雷打不动,免费到底。”几年来,社区没有发现一位老人遭受医疗或电信、金融诈骗,这与文化家园的教育引导是分不开的。

  从2015年至今,文化家园每年都会印刷《温州方言口头语》小册子,发放给社区居民。每年的版本都有所不同,今年这一版增加了温州话的“拼音”,尤其受年轻居民喜爱。“文化礼堂里的活动,可以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从国家级的‘大咖’,到社区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报名上台授课。”乐素贞说。

  “开馆近4年来,群众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开展政策宣传和民意调查越来越方便,原来仅靠社区坐班的几个人,现在已发展到定时、定岗的200多名志愿者,管理工作得心应手。”乐素贞对文化家园的未来充满信心。

  村里有了文化礼堂 他们不再被看成外地人

  龙湾区永中街道龙锦社区下辖5个村,其中龙华村是珊溪水利工程最大的移民村,有来自文成、泰顺的2000多位移民。由于血缘、地缘、人缘、语言的差异,以及宗族观念的影响,龙华村民一度被看成是“外地人”,难以融入当地文化。

  叶圣秀是龙锦社区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龙锦文化礼堂总干事。2013年,龙锦社区被列入龙湾区第一批文化礼堂建设点,他感觉到,这是一个促进村社融合的契机。他主动要求将文化礼堂建于龙华村,并承担起选址、设计的重任,全程参与礼堂的建设。礼堂的主题被确定为“融”,包括“融心、融智、融行”三大理念。

  春节开展“情暖社区 欢度新春”活动,书法家到文化礼堂为村民写春联;元宵节有“迎元宵 猜灯谜”,引来大量村民竞猜;端午节联系各村阿姨比赛包粽子,再将包好的粽子送给孤寡老人和路人;重阳节举行“百家宴”,搭起舞台唱大戏;每年评选一批“文明家庭”“绿色家庭”“五好家庭”“活力家庭”“学习型家庭”……

  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人与人的隔阂少了,心靠近了,村与村增进了了解,也产生了共同语言。

  “我们的节日”温州端午节民俗活动上的腰鼓表演。

  1600多个礼堂 是温州基层文化强盛的基石

  近年来,温州市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大村带小村建等多种形式、多种模式,推进文化礼堂的建设。比如,瑞安市、文成县把文化礼堂建设作为书记“一把手”工程,泰顺县文化礼堂建设资金补助达50%。

  今年上半年,温州通过社会化公益捐助筹集文化礼堂建设经费3.6亿元。如永嘉县金溪镇8个文化礼堂筹集社会资金1280万元,桥头镇坦头村村民陈斌将母亲80岁的10万元寿金捐给文化礼堂。

  有了好的硬件环境,软件建设同样要跟上。温州将群众喜欢的文体活动植入到文化礼堂中,开展“美好生活精神家园”系列活动,做好“四演四赛”“乡村岙运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村晚”等系列品牌活动。

  结合“最美人物”“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评选载体,在文化礼堂开展“民间道德设奖”“立家规传家训”“好家风”家庭褒奖、“最美温州人进礼堂讲故事”等活动,建设邻里互助墙、心愿墙,以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发群众道德自觉,推动淳化乡风民风、形成和谐邻里关系。

责任编辑: 邹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