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良友》做的八路军特辑 为拍朱德一直等了好几天

2017年03月19日 10:09:43 浏览量: 来源:浙江新闻APP 作者:陈淡宁

  2017年3月17日下午3点,在浙江展览馆,"浙江摄影文献,文人与史诗"正式开幕。

  "浙江摄影文献,文人与史诗"的策展人高初说,这场展览的一个目的,就是想呈现出个人生命史与大时代的双重层次。

  我们想探讨,这些摄影师在历史中的位置是什么?在家国危亡的特定历史情境中,艺术家如何面对自身的处境,如何开展新的创造?在个人的艺术世界和外部的社会激荡之中,他们如何自处?又如何相处?

  如今,看到展墙上那些熟悉的图片,我们能读出摄影者与时代的故事吗?

  俞创硕(1911-1991):

  让《良友》破天荒做了一期八路军特辑

  俞创硕真正的战地摄影师生涯开端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此时的俞创硕,已是上海《良友》画报的战地摄影师,在第一时间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在长辛店、良乡前沿阵地,俞创硕拍摄了大量抗日将士严阵以待的场面。此后,俞创硕直赴山西。此行的目的地本是雁门关前线,然而此时却传来消息,阎锡山部已从雁门关溃退。

  彷徨之际俞创硕忽然听闻,八路军于1937年9月25日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出于战地摄影师的直觉,俞创硕改变了目的地,通过各种方法找到八路军的办事处。彼时的办事处处长彭雪枫,对俞创硕介绍了八路军抗日的诸多情况,当俞创硕提出要去五台山拍摄采访时,彭雪枫亲自派车将他送到了五台山。

  尽管没有拍下平型关的激战画面,但俞创硕却清晰地记录下了五台山上,八路军将士当地百姓共享胜果的画面。

  一张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后胜利归来的照片,是用当时非常精良的120相机拍摄的。因此诸多细节相当清晰——战士们对着镜头高高举起的,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战利品:枪支、佩剑、头盔、防毒面具、还有旗帜。

  在那之后,俞创硕大量地采访并拍摄了八路军在五台山的照片,朱德、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的影像都一一留在了俞创硕的胶卷里。他带着这些珍贵的资料,历经艰险,将照片发回了《良友》画报社。一向以美女做封面的《良友》,破天荒地制作了一期八路军特辑,而封面用的是俞创硕拍摄的朱德总司令的照片。

  1988年10月,已经77岁高龄的俞创硕,为了高级职称的评定,书写了一份750字左右的《业务自传》,其中大多为年、月、事件的简单阐述,却唯独对自己拍摄于平型关大捷时期的照片,多用了一些的笔墨,他说道:首战平型关取得辉煌胜利,我拍摄了大量前线军民活动照片,《良友》为此出了一期特辑,还供其他报纸刊用,全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了八路军真正抗日的英雄事实,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

  台儿庄一役,虽然装备落后,但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士气,聚歼日军1万余人,这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创造的又一辉煌战绩。而战役之中,俞创硕始终紧随李宗仁。在刚刚收复的台儿庄车站站牌旁,在破旧的草棚前,俞创硕和李宗仁留下了许多张历史性的合影。

  在那之后,俞创硕再也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1938年11月的长沙大火;第三战区反攻南昌的战役;重庆校场口隧道大惨案;1944年腾冲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俞创硕回重庆拍摄了采访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三人和谈小组以及董必武、叶剑英等讨论组成联合政府的活动;1949年上海解放……

  罗光达(1919-1997):

  为拍到朱德骑马照等了好几天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法西斯国家的步步进犯,使得中国战场出现了悲观倾向。

  1940年2月,罗光达随聂荣臻司令员前往晋东南一代采访。晋察冀子弟兵通过一二九师师部驻地辽县桐峪镇的时候,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吕正操等都来到了村头路旁, 检阅身着草绿色新军装,扛着清一色"三八"大盖和弯把子机枪的晋察冀子弟兵。

  首长们带着喜悦和兴奋的心情议论着人民军队的壮大和发展。这些珍贵的场景,罗光达都用相机一一记录了下来。这些照片在画报上刊登后,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罗光达心里一直特别想拍一张朱德在马上的英姿,但等了好几天, 苦无机会。

  在后来《到八路军总部采访为朱德、邓小平等摄影》的回忆文章中,罗光达写道:"(我)只能告诉参谋和警卫员,请他们知道朱老总要外出时,事先告诉我一下。有一天吃早饭时,警卫员告诉我,饭后总司令要到附近的砖壁村去。我马上带了相机,到他住的院外等候。不久,他从院内出来,我立刻迎上前去向他立正敬礼。总司令微笑着对我说:"你还要给我照相?"我答:"想照一张骑在马上的。"待警卫员将马拉到村口路较宽的地方,就请他上马,我前后奔跑,寻找角度。待我感到他神态自然时,一张又一张地按下了快门;其中有几张是大特写镜头。"

  郎静山(1892-1995):

  与张大千的交游故事

  上世纪60年代,郎静山开始关注风景之中的人物,此时他便有了一密切交往的"模特"——张大千。

  郎静山与张大千是旧相识了。

  民国初年,郎静山与张大千的师父曾农髯是邻居,因缘际会又与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交好。郎静山曾在《怀念大千先生》一文中写道:"(张大千)与我常在巴西、巴黎、美国相遇。把晤言欢、屡蒙相助,我先与其兄善子为友,故大千视我如其兄,曾云力所能及,皆所不辞,其待人优厚,平易可亲;救人之急,慷慨解囊……"

  逸闻中都说,郎静山特别喜欢张大千的胡子,他说这胡子有仙风道骨,也因此张大千在郎静山摄影作品中呈现的都是文人高士的形象。

  但他们的关系,远不止摄影师与模特。

  郎静山此时已经是与国际接轨的摄影师,他作品中的中国风格已被世界所接受。这对于一直渴望让中国笔墨与世界接轨的张大千来说,是非常难得借鉴机会。因此,在郎静山暗房中待拼剪的素材,对张大千而言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底稿"。而郎静山从张大千身上汲取的,除了形象,还有张大千在中国画方面所给出的参考意见。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