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故乡的诗和远方

2024年10月12日 17:30:43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之文轩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首《橄榄树》是难以超越的经典,而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作家三毛。

关于三毛,也许你知道她的文字感人至深;也许你知道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她的祖籍在浙江舟山小沙镇庙桥村。

图片

三毛故里

漫步庙桥村,《橄榄树》歌声萦绕耳边,总会让人想起那个传奇女子。关于青春,关于流浪,关于远方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三毛故事从庙桥村开始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关于“三毛”笔名,靠谱说法是三毛小时候对画家张乐平的作品《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遂以“三毛”为笔名。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让三毛成为一代青年人喜爱甚至效仿的对象。

很多人最开始认识三毛或许都是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与荷西的旷世爱情最让人津津乐道。

1967年,时年24岁的三毛前往西班牙马德里求学。那年圣诞夜,她在朋友家邂逅了18岁的荷西。之后,荷西扔下“六年之约”便走了,彼时的三毛并未太把这约定当回事。六年后,荷西再次出现在三毛面前时,她才开始正视这份感情。

三毛说她的理想是去向往的撒哈拉沙漠,因为她觉得前世似乎就属于那片土地。荷西毅然放弃自己向往的大海,陪三毛去寻找她心中的沙漠。

走遍万水千山,1989年4月,三毛第一次回到她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舟山定海小沙。

故乡,是三毛心中最柔情的地方。穿过滚滚红尘,这位在世界各地漂泊了大半生的定海女儿,在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泪流满面。

图片

三毛在故乡

当地人说,“小沙女”回来了。从此,三毛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小沙女。

如同找到久违的母亲的怀抱,在故乡5天的行程中,三毛骑着自行车到处走、四处看,放声笑、尽情哭。

临走时,她装了一小袋土随身带上。在祖父50年前挖的井里,她亲手吊上一桶水来喝,又装了一瓶带走。她说:“从此不会生病了,走到哪里都不再水土不服。”

虽然三毛离开已经很久了,但故乡没有忘记这位小沙女。陈家的祖居被命名为“三毛祖居”,其中五间正房被辟为三毛纪念室。舟山名人馆还特别展示了三毛生平事迹,当年荷西送给三毛的新婚礼物——骆驼头骨,吸引着三毛迷们来追寻来自撒哈拉的爱情祝福。

故乡也种下了许多橄榄树,从村口往里走,道路两旁绿色的橄榄树在微风下摇晃,诉说着三毛的传奇。

图片

三毛祖居

三毛元素绘就乡村新画卷

在咫尺天涯间感受诗与远方,不仅是走进“三毛之路”,也是庙桥村展现给大家的“小沙之旅”。

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三毛那充满情感与故事的世界,感受她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感受她笔下那些细腻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活的热爱。

打造“美丽乡村”新招牌。庙桥村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不断提靓乡村“颜值”。像修旧如旧的三毛祖居、优化提升的三毛散文奖展陈馆、浓厚文化氛围的三毛书屋、充满诗意的三毛卡通形象墙等等,绘就了“村在景中立,景在村中现”的美丽画卷。

我们看到,美丽乡愁在这里触手可及,百姓的美好生活也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图片

三毛散文奖展陈馆

开创“未来乡村”新局面。以数字化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结合“净零碳”理念,对竹林健身步道进行数字化升级;打造24小时无人超市和健康小屋,安装智能旅游导视系统;对三毛散文奖展陈馆进行数字化提升,让大家可以沉浸式感受文学内涵.....这些数字化应用让未来乡村建设插上“智慧”翅膀,庙桥村也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

谱写“乡村共富”新阵地。如今的庙桥村日新月异,以文化为媒,打造了“小沙女”“复翁车间”等共富工坊,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书屋及特色民宿,还串起时光里特色产业一条街、“心忆空间”文创集市等商业业态,输出三毛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村庄产业,实现了从“颜值”向“价值”的转变。

三毛文化焕活产业新布局

乡村之美,美在人文。如今,“人文庙桥”的名气越来越响,从海岛乡村到三毛文化村,这里的“文艺范”不仅让大家找到了“诗与远方”,也看我们看到了“烟火人间”,走出了“千万工程”舟山实践的一个独特样本。

扩大“三毛+”文学交流平台。三毛,这个名字在华人文坛中依然熠熠生辉。2016年,从三毛散文奖设立以来,在世界华语散文界和文学爱好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海峡两岸三毛文学论坛、“万水千山故乡情”摄影展等文学精品活动不断涌现。今年,三毛散文奖已是第五届,不仅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向海内外传递了三毛文学品格,也成立了中国散文奖创作基地、名家工作室、三毛书屋等文学交流创作平台。

一个文学奖,一个人文村。不仅扩大了“三毛”文化符号溢出效应,也打通了名人文化阵地赋能人文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转化“三毛+”名人文化品牌。多年来,三毛文化品牌内涵不断丰富,三毛文化村似乎已成为作家、文学爱好者、三毛粉丝学习交流、碰撞灵感、展示才华的文化精神家园。在这里,“三毛”名人文化品牌已不只是文化标签,而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比如,“小沙女共富工坊”在掐丝珐琅、布织等非遗手作中,不断创新“小沙女”文化概念;开发三毛文学作品及自身风格形象元素的文创衍生品,从而让三毛印象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实体建筑融合全息投影技术,呈现三毛作品中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沉浸式体验三毛的文化魅力。

图片

掐丝珐琅非遗手作活动

完善“三毛+”文旅产业链。走过“三毛故里”牌坊,进入三毛文化公园,路过三毛书屋,再沿着三毛文化折页墙,漫步到三毛祖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三毛文化浸润的庙桥村,形成了一条可走、可读、可品的三毛文化体验之旅。去年10月,定海区还与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结对设立三毛文化旅游交流基地,策划“三毛足迹精品旅游路线”,积极推动三毛文化出海。

接下来,围绕东海百里文廊,庙桥村还将打造红色研学、文旅游玩等路线,结合新兴业态,探索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图片

心忆空间

“三毛天性浪漫,游历了大半个地球的她,一生都在寻找梦与远方……”如今,三毛的文化种子已然在庙桥村种下,开出了乡村共富之花,有韵且美。

(图源:定海区委宣传部 沈友定等摄)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