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艾青的故乡

2024年06月19日 16:06:53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之文轩

车子疾驰在浙中腹地金华市金东区,途中山水相依,盆景绿植随处可见。到了傅村镇,迎面而来一座牌坊,上排书“畈田蒋村”,下排书“艾青故里”,往前就到了艾青故居所在地——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畈田蒋村。

图片

畈田蒋村牌坊  图源:金华市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一进村子,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艾青大道”,全长140多米,宽30多米,诗的元素处处都是。摊开的“诗卷”,其间镌刻着艾青的诗作,与脚下的石板路、两侧的徽派建筑相得益彰。

艾青大道的尽头,便是艾青故居。故居坐北朝南,样貌依旧保留得十分完好,古朴自然,还摆放着他当年用过的家具以及颇具年代感的相片。在这里,时间仿佛变慢了,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历史的长卷之中,蕴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图片

畈田蒋村出入口 图源:金华市金东区委宣传部

艾青的一生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畈田蒋村不仅是他出生的地方,更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1910年出生于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后取学名蒋海澄,文学家、诗人、画家,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15岁时,艾青考入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的前身),当时的美术老师是被称为“金陵三杰”之一的著名画家张书旂。艾青在初一时就崭露头角,在全校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美术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1928年,18岁的艾青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绘画系。读了不到一个学期,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翌年,他去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那个阴冷狭小的牢房里,艾青的目光穿过头顶一扇铁窗,窗外大雪纷飞,在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刻,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乳母大堰河。

他思念乳母蹒跚的背影,思念她用粗糙大手抚摸脸蛋的温暖……感恩与惆怅,一点一滴汇成泉涌般的灵感,一气呵成,写下了不朽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图片

 《大堰河—我的保姆》雕像  图源:金华市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如同诗中写的那样,诗人艾青就是吃着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在艾青的记忆中,大堰河就是他的母亲,就是他的家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横空出世,像火焰照亮星空,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因故乡沦陷而背井离乡的中国人。从此,画家蒋海澄便成了诗人艾青。

“我的创作生活,大概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时期;抗日战争初期;延安时期。而在延安时期,我的创作的风格,起了很大的变化”。在1950年《〈艾青选集〉自序》一文中,艾青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是艾青在延安的日子。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精神,汲取诗情,出版了《北方》《向太阳》《雪里钻》等9部诗集,这些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这与到延安之前的创作风格已有了天壤之别。一个经受思想洗礼的艾青已完成了自身的历史性“蜕变”。

艾青既是地主的儿子,又是农民的儿子,畈田蒋这块土地赋予他复杂的情感。他迫不及待地想逃离畈田蒋,然而他的心却始终没有离开畈田蒋的土地。逃离,只是为了回归。

老家村边的双尖山,寄托了艾青的乡愁。他挥笔写诗:“亲爱的双尖山,你是我的摇篮──早晨,你看着我起身,晚上,你看着我睡眠……我一定再回来,看看我的双尖山,看看我的家乡。”

图片

双尖山 图源:金华市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他每次回家,都要到村民家里坐一坐,看一看村边这片希望的田野,望一望身后满目苍翠的双尖山。艾青用他的诗表达了对家乡故土复杂而深沉的爱,畈田蒋的人民又用热烈的怀念去回应这一份爱。

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人们沉醉其中,感受着那份来自心底的共鸣。

文化阵地的“牵引力”。如今,畈田蒋村以“艾青故里”IP为抓手,在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地方元素和人文特色,以“诗歌”为主题,围绕古祠堂、大地之爱展陈馆、艾青大道等增设特色场馆,设置了“艾青诗廊”“村史廊”“景观廊”“励志廊”“旅客诗廊”等特色廊道,充分彰显文化氛围。

图片

艾青故居  图源:金华市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艾青故居作为传承艾青诗歌文化、发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自建成以来,一直致力于举办各种与诗歌文化相关的活动,也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

艺术乡建的“信任力”。畈田蒋村已经成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仿佛与艾青的诗歌紧密相连,感受着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品味着他诗歌中的韵味。

该村依托乡村文化,以艾青诗歌文化为重点和脉络,设立文化阵地和文化团队。结合艾青故居景区,在艾青大道入口点缀诗歌驿站、舞台背面新增诗歌文化浮雕墙、游客休闲区设置诗歌朗诵亭,烘托整体诗歌氛围;打造艾青诗歌体验馆和婺剧元素馆,丰富本地名人元素、非遗元素内容;联合乡村文化能人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带头人,景区运营团队参与艺术乡建,促进增收。

乡村振兴的“源动力”。近年来,畈田蒋村以乡村环境整治为契机,进行旧房改造以及古建筑保护性开发,实现村居环境风貌提档升级。村民以来料加工、外出经商务工、农作物种植等为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修缮改造废旧学校,打造“共富大楼”,积极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2017年畈田蒋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此后还获得了“中华诗词艾青创作研究基地”“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等国家级荣誉,“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等省级荣誉,“艾青故里”IP入选浙江省旅游IP名录。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提升了畈田蒋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如今,畈田蒋村与艾青的诗歌,如同相互依存的两颗明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诗人生活的窗口,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世界。

献给乡村的诗

艾青曾提到:“诗是自由的使者,诗的声音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是自由的笑。”诗歌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学会用诗歌去表达我们的情感与思想,让诗歌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以诗歌凸显文化内核。自18岁离开家乡,在艾青心中最眷恋的仍是故乡。他曾说:“是故乡的土地把我培养成为诗人的。”如今,《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墙》《煤的对话》等诗歌,都被镌刻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

在这里,不仅成功举办了一次中美诗歌对话,为国内外诗人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的平台;还与九城诗歌节组建了诗歌联盟,希望汇聚更多资源和智慧,共同推动诗歌艺术的繁荣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连续承办了多届“艾青诗歌节”,吸引了众多中外诗歌爱好者。

图片

艾青诗歌朗诵  图源:金华市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艾青的诗意,每一缕风都吹拂着他的诗歌。将畈田蒋村打造成为中国诗歌的新地标、中国诗人的打卡地,不仅是对艾青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弘扬。

以服务探索发展新态势。为打好“艾青故里”这张金名片,畈田蒋村充分发掘其文化价值,不断提升文化内涵与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

比如,对特色展陈馆进行“数字+网红”提升,在艾青故居增设集卡式参观册,根据艾青人生不同时段的重要经验分别在各自场馆内放置大樟树、巴黎大学、在北京、石河子四枚印章供集章用,同时在故居内外分别增设“我和诗人合个影”“艾青为你点赞”打卡点,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此外,将艾青故居、大地之爱、石榴子家园、艾青大道特色点位等串联成线,打造诗歌、红色研习带,让大家深刻感悟这片红色热土上的爱国热忱,体会艾青诗歌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怀。

以品牌营造社会影响力。近年来,畈田蒋村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将艾青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该村以“‘艾’在这里”为主题不断完善品牌打造,不仅让村民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品质高的专业表演,还开展了艾青诗歌走进乡村振兴启动式暨艾青诗歌诵唱会、“画说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省级画展等活动,推动畈田蒋村影响力不断增强。

结合金东区的地域文脉,还广泛开展地方文艺表演、艾青诗歌朗诵会、村BA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村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同时也展示了新时代乡村的崭新风貌,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图片

畈田蒋村  图源:金华市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