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岛遇上“非遗+”

2024年06月19日 16:09:27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舟文轩

每逢鱼汛时节,领号的渔民迎着猎猎海风,放开嗓门,振臂一呼。众人拉着粗绳渔网,起锚、拔蓬、摇橹,顺着节拍,齐声应和。霎时间,海浪拍打堤岸,掀起波涛阵阵。

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岱山先民依海而居、以岛为家,在耕海牧海间,孕育出独特的海洋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涵养一方水土的群体文化自信,更涌起新时代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岱山县紧扣“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两个主旋律,努力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同时,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奏响岛城蝶变“共富曲”。

图片

中国海洋文化节暨休渔谢洋大典 图源:岱山县委宣传部

蓬莱一隅,菁华所集 

走进位于岱山岛西北端的东沙镇,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

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清朝康熙年间,东沙更是著名渔港。每年渔汛时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渔船云集。当时,船以千计,渔民数万。故岛内外的人更愿意称其为东沙古渔镇。

弄堂是古渔镇最有特色的建筑形态,是海岛居民最真实的生活空间。

沿着青石板路,黑瓦白墙间,布庄或是银楼,酒坊或是米铺,店旗、门楣风骨依旧。手工船模、海洋剪纸、鱼骨塑画等一家家各具特色的非遗店铺点缀其间,向人们展示着富有特色的“海味”文化。

适逢节时,锣鼓声起,巨龙劲舞。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还有外国友人,齐聚东沙。他们在这里遇见身着传统服饰、高声喊着号子的渔民,头包蓝白花布、飞梭走线编织渔网的渔嫂,在竹竿上晒制鱼鲞、招呼落座举杯的古镇居民,也能欣赏到舞龙、腰鼓、马灯、高跷等各种民间表演,以及唱新闻、舟山走书等一些地方曲艺表演。

在精致的红灯笼映照下,千百年前古渔镇的络绎繁华,恍若重现。据统计,2023年东沙古渔镇弄堂节暨非遗大联展活动共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最高峰时段接待游客7000人次,线上关注度超过20万人次。

目前,岱山已梳理完成193个文化元素,提炼渔民谢洋、岱山贡盐、渔家习俗等16条重点文化元素进行解码转化利用,创新应用到乡村振兴、美丽渔港、海岛公园建设等重要领域,并完成《岱山文化基因解码报告》编制工作。

其中,“东沙古渔镇·渔文化”入选浙江省首批 100 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磨心谷·徐福文化”成功入围浙江省首批文化基因解码转化利用示范项目。116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名录中,舟山渔民号子、渔民谢洋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徐福东渡传说、传统鱼类加工技艺、海盐晒制技艺、岱山海难特殊葬礼、渔网编织技艺、舟山渔业谚语等11个项目则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得益于“文化出海”工程,岱山的布袋木偶戏、鱼骨塑画、渔绳结等非遗精品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被全世界网友点赞、关注。

图片

渔家千人宴 图源:岱山县委宣传部

非遗“活”助力旅游“火” 

东沙的繁荣之声,只是时代乐章中的其中一节。

“一带平沙绕海隅”。在“华东第一滩”鹿栏晴沙,赤足站在细腻的“万步铁板沙”上,透过“鸡冠礁”,眺望东海,看红日破海而出。

奇礁、秀山、蓝天、白云,令人赞不绝口。山海交界处合称为“岱妮莱”的红蓝色小龙雕塑迎接着八方来客,来此杉下露营、耕云研习、闻风品茗。

在2023年度首批48条省级“共富风貌游线”的名单中,“岱山闻风听涛共富风貌游线”榜上有名。

每到休渔谢洋时,渔家儿女手执竹简,高声吟诵《海坛铭》;渔民穿梭缆绳间,喊出嘹亮的渔民号子,展示“渔歌庆丰踏浪归”的喜悦;那一首岱山百姓耳熟能详的《感恩海洋》再次响彻在这片“景城共融”的热土之上。

在沙滩风筝节、海岬马拉松、东海音乐节等精品文体活动中,也随处可见非遗展演点,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旅游在场景升级、跨界合作的迭代里火出圈层,搭建了“非遗+旅游”的有效链接。

岱山在非遗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上双向发力,围绕海岛渔业生产、生活、习俗、历法、祭祀、宗教等方面,对渔船渔具、渔俗信仰、渔诗词歌赋、渔舞渔画等众多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并对一些深藏于渔家、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进行影像化的抢救性记录,通过构建非遗特色数据库,切实推进非遗文化记忆保护工程。

灯塔、渔、盐、岛礁;船具、船模、网具、助渔导航设备,在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等海洋文化系列博物馆,2000余件海岛非遗文化藏品,生动呈现了传统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仙岛岱山安处之地、耕海为田安业之本、山海民俗安身之道、氍毹技乐安心之术、活态传承安然之路、勤恳奋勉安志之德。

在新建的安澜阁非遗馆中,六个版块集中展示116项岱山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名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特色品牌活动、非遗文创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影像世界中,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形式展现非遗之美。

“千帆归港,休渔养海,落篷挂橹,祭海谢洋……”这就是岱山全力打造海岛特色“独享IP”场景,以生动的创新实践诠释岱山“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故事。

图片

安澜阁非遗馆 图源:岱山县文广旅体局

瑰宝绽芳华 

怀着那颗感恩海洋、热爱海洋、守望海洋的赤诚,岛上的人们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

走进民间,传承匠心。2023年10月,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举办。900多个非遗项目、5000余名国际代表共同参与。而东沙古渔镇非遗旅游融合案例代表全省,精彩亮相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文化走亲,文明互鉴。渔嫂织网晒鲞、系列海鲜鲞品、海鲜下饭宝、岱山三宝、渔民画、船模……短短几天间,岱山的非遗传承人齐心协力,将东沙古渔镇“搬”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验展上,通过场景体验、美食品尝与作品展示,让国内外游客沉浸式感受独特的海洋文化与海岛非遗保护成效。

走入校园,传递薪火。岱山全面推行“特色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薪火传”行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驻校园,将舟山船拳、舟山锣鼓、舞龙、莲湘、马灯、织渔网等20余项非遗项目融入到14所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之中。

第73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喜迎亚运 共享非遗——岱山县第二届校园非遗艺术节”在岱山中学体育馆内热闹举办。《剪纸姑娘》《海水鲜》《打莲湘》《吉祥马灯》……县内各中小学生代表相继上台,表演非遗特色节目,展示“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

走进生活,与时俱进。为了构建可触可感的非遗体验项目,岱山依托“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建成岱东盐文化体验馆、渔歌号子演绎基地等,培育“倭井潭硬糕”等一批非遗工坊,联动推出非遗研学路线等游线10余条,推动非遗与研学产业的深度融合。

另外,还培育出一批“非遗+美食”“非遗+文创”等新业态,开发设计出渔民画体验包等10余种海洋非遗系列文化衍生品,阿金嫂海鲜下饭宝、倭井潭硬糕成功入选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

这些高频、流动的展演与体验,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群众沉浸式地感受到民俗文化之美,共享精神盛宴。

“非遗+”的海岛实践,不仅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也助推海岛文旅经济发展,相关经验交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摘报》。2023年,岱山县还被列为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

图片

舟山船拳教学 图源:岱山县文广旅体局

透过久远的时间和空间,曾经的渔场劳作场景化成了岁月的年轮。

而那从海底滚滚而来的岱山“渔歌号子”,穿过浩渺的东海,依旧诉说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情怀,更传递着驯风驭浪的勇气和力量。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