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村咖”,何以成了顶流“乡村+”
出圈的“村咖”,何以成了顶流“乡村+”
2024年06月18日 11:02:04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陈月丹 姚艳霞/文 张辉/摄
仿佛一夜间,咖啡的风,从城市吹到了乡村。 青山绿水间,土墙黑瓦内,闪着锃亮金属光泽的咖啡机飘出馥郁咖啡香。或精致典雅,或土色土香,成就一杯风味独特的“村咖”,也成为乡村文旅的新晋顶流。 “村咖”有多火?4月,湖州安吉“深蓝计划X”咖啡馆以37台咖啡机8818杯的单日单店出杯量刷新全国纪录,全国多地“村咖”混搭出圈,各显神通。金华也不例外,八婺大地各乡村,“含咖量”越来越高。 在村里喝咖啡,是最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小小“村咖”,承载着很多人的生活理念,是城乡文化的链接,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无数种可能。 是治愈,也是万般自由 松弛感的满足和对乡野的向往,是不少人喜爱“村咖”的理由。喝咖啡的如此,开咖啡店的也如此。 工作在城里、居住在城里的莉莉囡,选择把她的咖啡店开在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一个隐蔽且安静的小院里。外面主街上人来人往,一个转角入小院,世界顿时安静又文艺。 木凳、夯土墙、木楼板、老屋架,还有店外的小水塘和水塘边恣意生长的栀子花……皆保留着乡村原本的样貌。 2月开张至今,也就4个月,莉莉囡总觉得已过了好久。“这里的时光过得慢,不太赶”,这也是她选择在这里开家咖啡店的原因。正如朋友帮她取的店名“半刻”,“偷得浮生半日闲”,要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总是向往城市,有了孩子之后,总想带着他们亲近大自然,看看更多的‘诗和远方’,但上学、工作等现实因素决定远方不常有,就越来越多地往周边走往乡间走。”她称这是一种逃离,更是一种治愈,本职做财务的她,困于繁杂数据而心烦气躁时,就喜欢到这里静静心,“离市区不远,方便,又足够松弛”。 店不大,室内大约20平方米,主打一个随性自由。墙上贴着顾客来店里时的照片,墙角笼子养着玄凤,架子上有书,桌上有鲜花。顾客来时,除了咖啡,还偶有瓜子、水果和扑克等一切不在菜单上、“纯属意外”现身的小食和游戏。一起喝一起吃一起聊天,如果顾客愿意,咖啡也能自己上手做。 咖啡店开在村里,会有生意吗?这样的疑惑莉莉囡听了不少。 “咖啡店城里不缺,‘村咖’提供的,更多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在她看来,“村咖”吸引人的肯定不仅是一杯咖啡,而是大自然馈赠的风景、蕴含乡村风情的“特调”和隐形的情绪价值。就像她自己,工作没那么忙的时候,早上把孩子送进学校,白天就在这里待上一整天,即便当天恰好一个顾客也没有,也不妨碍她插花、研究新口味、拍照,或是在院子里跟年轻的咖啡师打一场羽毛球。与其说这是一门生意,不如说是一个治愈空间。 所以,和她心性相投的很多客人,在第一次打卡之后,还会反复回头,点一杯咖啡捧一本书或是一台电脑,一坐一下午。还有在杭州生活的外国游客,在这里发呆一下午后,临走时问,以后是否可以经常到这里办公? 这样的放松和惬意,让链接城市和乡村的乡村咖啡馆迅速“出圈”。用同样选择在村里开一家咖啡店的璐璐的话来说,这是当下流行的“反向通勤”。 璐璐的咖啡店叫“积木”,在婺城区雅畈镇白杜龙村。黄泥墙、葡萄架、大樟树、荷塘、草坪、帐篷、头顶的飞鸟和白云,偶尔还有从村里鹿场跑出来的小鹿来拜访……这个由土屋略微改造而来的咖啡店,像是一个“隐居”乡间的童话小屋。 当初租下这幢土屋,璐璐主要为了孩子。“那时二宝还没上幼儿园,想让她更多地接触乡村、接触大自然,在这里快乐成长。”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来到白杜龙村,一眼喜欢上了这幢有大院子和草坪的土屋,住了下来。 随着二宝上幼儿园,一家人住回了市区。土屋闲置。 思来想去,璐璐选择开一家咖啡店,虽然同样有人问,开在村里的咖啡店,会有人来吗?但她觉得,正如当初她选择住到这里一样,这样的反向操作,肯定也有同好者。 更“反向”的是,都说“村咖”只有周末生意,“积木”却任性地周末不营业,每周三会开放农村常用的柴火窑,用来烤披萨。其余,则做些黄油曲奇、熔岩巧克力,成为咖啡的最佳搭档。 特别的地方、独特的操作,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有人会特意过来打卡,也有人呼朋唤友一来再来。2022年底开业至今,璐璐说这家店目前能够维持日常运转,但前期投入还没回本。事实上,她并没有太过在意火不火这件事,于她来说,这方天地以前是她“向往的生活”,现在是志趣相投的年轻人来放空充电、一起举杯“等风来”的地方。 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若是晨风还没来,晚风也可吹入怀。若是“诗和远方”短时无法实现,不如就近“村咖”喝一杯。 是碰撞,也是超乎想象的新场景 曾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乡村与咖啡,一经结合,成了最当红的顶流。在金华的乡村,这个舶来饮品正不断与本土元素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咖味”和超乎想象的新场景。去年9月,25岁小伙王虎加入“村咖”的队伍,成为“斗笠胚芽·晓咖啡”的主理人。这家咖啡店位于永康市唐先镇秀岩村,是该村“晓”系列业态矩阵的成员之一。 王虎是云南人,从小在永康长大。选择“村咖”作为从业方向,一是热爱咖啡行业,另一方面是发现乡村大有可为。秀岩村位于永康市东北部,距城区16公里,至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陈亮故里游线穿村而过,是全国森林村庄、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是亲子游群体中的“网红村”。 村里邀请中国美院的专家前来设计店铺风格,还在租金、水电等方面给予减免。有了底气的王虎开始思考“村咖”要有多“村”。 “‘村咖’除了卖咖啡,也是推介乡村的一个窗口。”思考良久,王虎大胆将唐先镇的上考红糖、红美人柑橘、红富士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与咖啡进行融合,经过精心研制,成功推出红糖姜茶拿铁、落日红美人、红富士葡萄冰美式等20多款特色咖啡产品,顾客接受度颇高。打开思路之后,他不断尝试,将莲子、甜酒酿、米浆、炒米等乡土产品与咖啡组合,也带来惊喜,大受好评。 “咖啡结合本土元素既可以打造与城市咖啡店不同的差异化产品,也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融合”得彻底的王虎还让村里农户将特色农产品放在咖啡店寄卖,帮助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成了咖啡店独树一帜的标识。 空闲时,王虎会跟其他“村咖”经营者交流,学习别人的好经验。他希望找到“村咖”更多的打开方式,让它成为城市与乡村连接的桥梁,引入更多人流,助力乡村振兴。 “咖啡是门票,乡村资源才是产品。”90后义乌人康康喜欢拿最近时不时就刷屏的安吉“深蓝计划”举例:一天卖出8818杯,不可思议的数字。 “一杯咖啡卖68元,同样300毫升的杯子,城市里的瑞幸一杯只要9.9元,你觉得为什么?”很快他又自己答:“一张照片值60元。” 他说的“深蓝计划”,是位于湖州市安吉县红庙村的“深蓝计划X”咖啡馆。这是一家利用废弃矿坑和老厂房改造修建的咖啡馆,视野所及皆是山水,蜿蜒的蔚蓝湖岸边散布着太阳伞和露营桌椅,每组座位间都贴心地隔出了2~3米的社交距离;场内一幢建筑保留了原始的水泥风格,四面打通的大窗,成了最好的景观台。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深蓝计划X”咖啡馆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打卡。他们或沿着矿坑边的沙滩悠闲遛狗,或窝在躺椅里面朝碧水放空,更多的人则是举起咖啡,在毛坯窗台前定格一张碧水青天、山石画屏的靓照,或爬上旧越野车、站在“你美式吧”“有趣青年in梅溪”的标语下定格一个pose,也就是康康口中“一杯68元的咖啡中,值60元的那一部分。” 这样的“村咖”届“大咖”,让此前一直在杭州做营地策划的康康深有触动,并决定自己“下水”试试深浅。 经过反复勘察、权衡,他和比他小两岁的义乌李祖村人方志向承包下了李祖村总计75亩的梯田,取名“雾也”:一来,李祖是网红村,自带流量,村子小且配套齐全;二来,离城区近,开车10分钟,有山有水有田有村落,有猫有狗有马有拖拉机,完美符合快节奏的义乌人想亲近田野又不想跑太远的心理。 说“雾也”是个乡村咖啡馆,其实更准确来说,是个带咖啡馆的农场。在这里,咖啡是门票,入口处买一张咖啡券,入内后可换任意一款咖啡和随处欣赏、闲逛、打卡拍照的权益。 这个时节的“雾也”,层层梯田上开满了格桑花,上个月才收下小麦的田里刚刚种下向日葵,7月开花8月收割;荷塘里,荷花含苞,再过3个月莲藕就可收获。花草和作物间,设置了或方或圆的露营帐篷或木亭,一色的白色纱幔在田野间随风飘曳,唯美又浪漫。咖啡之余,“雾也”还提供烤肉等一系列餐食配套,适合学校研学、单位团建,更适合亲子短途出游。 创新的“村咖”模式,一炮而红。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500多杯咖啡,当然,还只是散客。团队餐食里含咖啡,不单独计算,所以算起来,实际一天入场的人远不止这个数。去年“十一”,一天进入农场人数达上万人,他形容“人多到看不到那条进农场的水泥路”。 “前一秒在种田,后一秒在做咖啡”,皮肤黝黑的他这样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这段时间,忙着接各种团队订单的同时,他还在忙着为咖啡屋旁边的集装箱装修、采购设备。这是他给“雾也”增加的新内容——酒吧,准备从这个月起,推出“日咖夜酒”的新模式。 “吸引城里人来乡村咖啡馆,靠的肯定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咖啡之外的附加值。”有营地策划经验,又加持了实际运营的经历,他总忍不住帮其他想尝试“村咖”的年轻人出些主意:找个离城市不太远的乡村,开出一块菜地,办咖啡卡送菜地使用权,菜地有专人打理,顾客只需周末有空来走走顺便割点菜;找2亩地,一年四季只种水稻,中间留一个小房子,做稻田咖啡,随便一拍都很出片,还能结合研学…… 这样超乎想象的新场景,正成为人们喜爱“村咖”的另一个理由。 金华人小靖就很爱为这样的“村咖”买单,“以前周末带着咖啡逛城区的公园,现在带着孩子往村里钻,哪里有好看的‘村咖’就去哪,其实就一天甚至半天,但像是度了一次短假”。 在金华,这样有内容的“村咖”越来越多。东阳市东阳江镇天山村的悬崖边开出了“In the sky悬崖咖啡”,窗外是蜿蜒的横锦水库,山水交叠,繁花如瀑,叠加炭烤泰式香草黑虎虾、意大利肉酱面、澳洲安格斯谷饲M3牛排、墨西哥混合香肠披萨等众多异国风味,让年轻人趋之若鹜。义乌市赤岸镇三角毛店村荒废的老小学和梧桐书吧摇身一变成了黑顶红砖的咖啡厅,集私房菜、咖啡、茶饮于一体。菜品是典型的义乌土菜,两头乌肉夹饼、两头乌红烧肉馒头、爆炒牛蛙等,有茶香咖啡香,也有乡土味…… 小小的“村咖”,在众多奔向乡村振兴广阔舞台的创业者手中,有了多元素的碰撞和融合,成为另一种“乡村+”。 是水到渠成,也是双向赋能 为何金华多“村咖”?因为金华是乡村旅游的“优等生”。“村咖”的兴起和走红,不在咖啡本身,而在于乡村。 来自金华文旅部门的数据:全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城9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A级景区镇142个,A级景区村庄2064个(其中3A景区村25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如古建筑集聚型的兰溪诸葛八卦村、产业富民型的东阳花园村、乡村创客型的义乌李祖村、景区发展带动型的永康大陈村、考古公园型浦江上山村、生态资源依托型的武义坛头村、景村融合型的磐安花溪村等。 个性迥异的美丽乡村,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选择与绿水青山相伴。而与此同时,乡村给出的愈加给力的创业扶持政策,也助推年轻人开启了投资小、试错成本低的乡村创业。 于是,这些在城里喝惯了咖啡的年轻人选择开出“村咖”,以自己的理念改造乡村,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让更美好的家乡出圈——有了众多附加值的“村咖”又吸引更多的城里年轻人前往乡村打卡——乡村游的这把火,再反过来把“村咖”的味道越焙越香。乡村和咖啡馆,就此成了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 义乌李祖村“Pure Life 蒸馏器”咖啡的主理人,是来自我国台湾的殷茗琪。2021年咖啡店开业时,她还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学生。“Pure Life 蒸馏器”是清华文创院指导的首个“乡村文创新空间”,也是殷茗琪和她团队伙伴们做乡村创新研究的一个窗口,想看看一个这样的空间会给乡村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个很有反差感的咖啡店,窗外是村民的洗衣池、种的花和菜,窗内是布满文创产品、古着、手作艺术品的美学空间,处处可以看到清华学生们设计的胸针、清华教授写的书,也常有文化沙龙、绘画活动举办,表达乡村之美。 “这些年乡村振兴话题很热,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创业,根据我们的研究,这种形式在国外或是我国台湾地区出现得更早一些。”做传播学研究的殷茗琪认为,这种业态最明显的特点是消费群体都很年轻,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强大的网络社交平台加持,带来更多流量和出圈几率,吸引年轻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 专业机构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咖啡年饮用量只有9杯,但为“村咖”买单的最大用户群,是“喝惯了咖啡的城市游客”以及“渴望从城市逃离的年轻群体”。千村千面、原汁原味的乡村不仅是村民家门口的风景,更成为众多城里人惦念着的精神原乡。 咖啡什么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这复杂奇妙的醇香馥郁,因为遇见乡村,让泥土的芬芳、艺术的气息、乡村的潜力都有了具象。“村咖”又能火多久?没人知道。虽然乡村咖啡馆的未来还需时间检验,但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和尝试。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村咖”只是众多乡村文旅项目的一个缩影。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助推乡村更好发展,更多超乎想象的“乡村+”业态会逐一登场、逐一引爆。 一杯“村咖”里,不止是咖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