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城之美不止一“市”

2024年05月30日 16:42:01 来源: 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 嘉文轩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海宁市丁桥镇总是人声鼎沸,一场有着千年历史的“轧太平”民俗赶集活动如期而至,延绵几公里的集市上,浓浓的烟火气中,人们把美好祝福寄托在热闹之中,求个好彩头。

集市是一场无需知会的“约会”,无论赶集的人赴约或爽约,它总在皇岗,年年等待着相见。当这种默契传承了千年,人们也渐渐遗忘了最初“约会”的目的。

关于“轧太平”的来历,民间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故事。

有的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皇岗的太平寺,当了皇帝后他又曾来皇岗寻母;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宋朝的朱彝将军,他为了治理钱塘江潮患不幸遇难;还有的说,因为海宁自古以来是有名的蚕乡,人们“轧闹猛”是为了祈福迎祥,新一年里种桑养蚕有个好收成。

集市、传说、民俗,当这些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元素碰撞在一起,往往能从别样的角度揭开城市文化的一角。

这个春日,千年大集再次让人们领略了海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之美。

图片

“轧太平”现场

底蕴之美 

在“轧太平”的传说中,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并非只有朱元璋一人,在其他民间口口相传的版本中,西施、范蠡等也屡被提及。

尽管仅剩一些传说故事和地名线索可供考证,“不被定义”的朦胧中,仍能瞥见海宁这座人文荟萃之城的历史之美。

来“轧太平”的游客们,随意询问身边的海宁朋友,海宁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得到的答案一定不同,但或多或少都会与历史名人有关。

先看下丁桥的皇冈书院遗迹,刘伯温曾在此传道授业;再到金庸故居走上一遭,品读一代宗师的“百年侠骨柔情”;逛一逛海神庙,听听清代四位皇帝与海宁有着怎样的渊源。

假使走遍海宁,还将认识李善兰、王国维、徐志摩、蒋百里、张宗祥、沈鸿、沙可夫等众多名人,“人杰地灵”不虚此名,他们如漫天繁星,灿烂了近现代文学艺术史、科学史、革命史。

图片

海宁丁桥镇萨柯(沙可夫)主题公园

革命文艺家、海宁丁桥人沙可夫曾说,故乡夏秋间迷人的莲塘景色,与他读到的古老诗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气氛十分融洽。海宁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无数文人墨客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不断厚实着一座城的底蕴。

浸染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海宁文化在一辈辈海宁人的传承中自成一派。从深深扎下文化根脉,到开出灿烂之花,海宁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从未改变,它融于家风、校风、乡风,彰显着一座城的人文之美。

拥有着丰富人文矿藏的海宁,如今极力做好人文经济这篇“暖文章”。在全面铺开的市、镇、村三级文化阵地上,名人文化早已融入区域文化品牌,焕发了新的生机,助力海宁全力复兴潮城文化,打造高品位文化名城。

风骨之美 

在古代,潮患是阻碍海宁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一部治潮史,也是半部海宁发展史,海宁人“猛进如潮”的弄潮儿精神也正源自这里。

千百年来,海宁以“潮”为核心,塑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符号体系。潮韵是海宁人的风骨所在,这段风骨,指引着一代代海宁人施展抱负、尽显才华,为海宁城乡发展注入了无穷活力。

在历史上,宋朝的朱彝将军并不是唯一因治潮而留名的人物。钱镠、胡暹、陆圭、张夏、黄恕等等,那些在抵御潮灾海患中立下卓越功劳的将领及官员,都曾留名青史或是成为美好传说。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人与自然斗争史中,“跳塘精神”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塘官们生前肩负守护海塘、保卫百姓的责任,率领百姓在风口浪尖与大潮鏖战。若海塘决堤,塘官则跳塘自尽殉职。

潮涌千年,海宁人奋勇拼搏的历程,也如大潮般奔流不息。

1994年,海宁人在“猛进如潮”前加了“敬业奉献”四个字,正式将其确定为海宁精神的表述语,新时期,海宁人在改革潮、经济潮、发展潮之中弄潮,展现出“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与担当。

从人文经济学的系统视角来看,海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以海宁精神为主心骨的精神文化赋能。

2023年,海宁跻身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16位,投资竞争力列百强县第11位。成绩喜人,但“勇立潮头”到“永立潮头”的期许,催促着海宁人当好弄潮儿。眼下,海宁14万市场主体仍在拼经济、闯市场的一线,书写着海宁精神的新篇章。

图片

交叉潮

风物之美

无论“轧太平”的来源是否与蚕桑文化有关,每年的集市上,苗木、种子、农具等的销售都是重头戏,且近年来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今年,丁桥镇还将“一起‘趣’丁桥”2024旅游民俗文化节开幕式安排在“轧太平”集市上,充分发挥“轧太平”传统民俗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文旅品牌效应。

图片

“一起‘趣’丁桥”2024旅游民俗文化节开幕式

数据显示,今年“轧太平”的日均游客数量超10万人,集市摊位达到了1200多个。

从以种桑养蚕为谋生之计,到推动各类风物特产遍地开花,依靠品牌化走向更大市场,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海宁人创造数之不尽的本土特色产品。长于海宁乡土,风物之美,展现出潮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推动乡村振兴汇聚起巨大势能。

图片

丁桥镇“丁小粟”玉米

论发展速度,丁桥本地的玉米品牌“丁小粟”,作为后起之秀迅速完成品种迭代和标准化种养改造,串起“农文旅”,统筹“产供销”,走上了亚运餐桌。其他如斜桥榨菜、海昌蜜梨等老牌“土特产”坚持打品牌、闯市场,发展起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论影响力,海宁皮革、许村家纺等时尚产品凭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升“附加值”,成为地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风物特产,蕴含着一方山水的文化精髓,架起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桥梁,让一个个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的乡村,因文化底蕴而强、因特色资源而富、因多样业态而兴。

图片

“轧太平”夜景全景

滚滚浪潮奔向前,站在新时代浪头,潮城海宁的人文之美在千年大集“轧太平”中尽显,亦在朗朗书声和车水马龙中成就每个人的明天,更在万家灯火中谱写美好的时代梦想。

(图源:嘉兴市海宁市丁桥镇)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