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畲乡村民演的原创音乐剧开启全国巡演
这部由畲乡村民演的原创音乐剧开启全国巡演
2025年09月29日 22:29:22 来源: 作者: 通讯员 陶津菱
“有凤来仪的故事,一直在传扬……”。当暮色浸染左溪村的土墙青瓦,悠扬的畲族民谣正穿透山谷。由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省级文化特派员吴涤主持的原创音乐剧《有凤来仪》,历时一年精心打磨后,终于在国庆前夕与观众见面。9月23日在泰顺县影剧院的首演,也开启了全国巡演的序幕。
原创音乐剧《有凤来仪》第一幕《心里话》剧照。图片来源:泰顺县委宣传部
从“零基础”到“全国首演”:一位教授的文化深耕
2024年5月17日,吴涤带着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聘书走进左溪村。这个掩映在群山褶皱里的畲族村落,是全省畲族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却一度面临文化传承断档的困境。“第一次踏进左溪村,连架钢琴都没有”。吴涤至今记得初见时的失落,但村民们劳作时自然流露的山歌清唱,让他敏锐察觉到:“畲族文化的根,就藏在乡亲们的眉宇间。”
省级文化特派员吴涤在畲乡调研泰顺畲族民歌传承情况。图片来源:泰顺县委宣传部
改变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在走访中,吴涤听到畲歌非遗传承人蓝玉聪哼唱着古老的畲族调子,那旋律让他惊喜:“这是会呼吸的文化遗产!”他迅速组建“左溪合唱团”,在“左溪凤凰畲歌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招募,从6岁的留守儿童到76岁的阿婆,50多位村民在他的指导下开启了音乐启蒙。“我没学过发声,真的能参加吗?”“我娃这么小,不怕添乱吗?”面对村民的疑虑,吴涤都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这支草根队伍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2024年8月,左溪村文化礼堂的第一次集中排练,50多名村民穿着畲族盛装齐声高歌《之江同心石榴红》;同年12月,吴涤推动原创音乐剧《有凤来仪》启动创作,将畲族山歌与现代音乐舞蹈巧妙融合。
吴涤在左溪村组织畲歌合唱团进行排练 。图片来源:浙江电视台
从“音乐+”到“收入+”:激活乡村振兴密码的创新尝试
在左溪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吴涤忙碌的身影。他不仅是音乐导师,更是乡村振兴的“创意策划师”。2024年6月,他在司前“万芳草坪”纵马放歌,为村里猛拉了一波流量。一个月后,他又联合浙江音乐学院打造“草坪钢琴音乐会”,吸引了500多名游客参与,短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两个月后,他策划的“大桔大利、柿柿如意”农文旅活动,让青年大学生身着民族服饰售卖土特产,单日销售额突破3万元;
“文化赋能不是简单的送文化下乡,而是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吴涤带领团队挖掘畲族非遗资源,创作出《泰顺太顺》《畲山小夜曲》《满岗茶绿》《左溪茶歌》等12首原创音乐作品,还推动成立了左溪畲村合唱团。如今,这支由村民、民宿老板、学生组成的合唱团队,已登上央视《晚间新闻》、浙江卫视思政栏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畲族头饰、畲族服饰、畲族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也通过展演走向全国。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端显现。通过打造“畲村音乐汇”市集、拍摄“柑橘带货”短视频,左溪村民宿、农家乐年收入增长近60万元。村里的流量好了,民宿生意也好了,旺季入住率从30%提升至80%。村民们感慨,“以前只知道干活,现在跟着吴老师学唱歌、搞表演,钱包鼓了,村子也更热闹了”。
从“特派员”到“总导演”:畲乡音乐剧即将启幕
在吴涤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司前镇志》。这位深耕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将学术研究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乡村振兴需要文化铸魂,而音乐是最具穿透力的载体。”他带领团队构建“54321”文化服务体系——打造5场“畲村音乐汇”音乐市集、创作4首泰顺畲元素音乐作品,带领“左溪畲村合唱团”外出演出学习3次、提升2支左溪村文化队伍、创作1部畲族原创音乐剧《有凤来仪》。
原创音乐剧《有凤来仪》主创团队赴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调研采风。图片来源:浙江音乐学院
如今,司前镇左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畲乡音乐剧场”。周末的夜晚,畲族姑娘们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游客们围坐观看《有凤来仪》选段。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正是吴涤所追求的:“我们要让每个来到左溪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脉搏。”